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生态位适宜度 | 第13-14页 |
·农村居民用地适宜性评价 | 第14页 |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 | 第14-15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 | 第15-16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6页 |
·目标 | 第16页 |
·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8-24页 |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农村居民点 | 第18页 |
·生态位 | 第18页 |
·生态位适宜度 | 第18页 |
·农村居民点生态位 | 第18-19页 |
·整理模式 | 第19页 |
·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19页 |
·生态位理论 | 第19-20页 |
·系统理论 | 第20-21页 |
·区位理论 | 第21-24页 |
第3章 农村居民点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 | 第24-32页 |
·数据来源 | 第24页 |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页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24-25页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25-26页 |
·生态条件指标含义 | 第25页 |
·生产条件指标含义 | 第25-26页 |
·生活条件指标含义 | 第26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6-28页 |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26-28页 |
·熵权法计算权重 | 第28页 |
·综合权重 | 第28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28-29页 |
·生态位适宜度的测算 | 第29-30页 |
·生态位适宜度的聚类分区 | 第30-32页 |
第4章 仪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适宜性评价实证研究 | 第32-54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4页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2-33页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33页 |
·土地利用状况 | 第33-34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 | 第34-37页 |
·现状形式 | 第34-35页 |
·调整模式 | 第35-36页 |
·实践案例 | 第36-37页 |
·仪征市农村居民点布局特征分析 | 第37-43页 |
·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 第38-40页 |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分布特征 | 第40-43页 |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存在问题 | 第43-44页 |
·生态位适宜度计算 | 第44-45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44页 |
·确定模型参数及指标权重 | 第44页 |
·生态位适宜度计算 | 第44-45页 |
·仪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位适宜度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仪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 | 第50-54页 |
·整理模式划分原则 | 第50页 |
·整理模式划分 | 第50-54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54-55页 |
·不足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Ⅰ:评价模型程序(在SAS 9.1下运行) | 第60-62页 |
附录Ⅱ:评价指标数据表格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