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3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2 张申府新唯物论产生的原因 | 第15-27页 |
| ·张申府新唯物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5-18页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16-17页 |
| ·西方诸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与知识界的文化论战 | 第17-18页 |
|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理论来源 | 第18-24页 |
| ·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19-21页 |
| ·以罗素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 第21-22页 |
|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 第22-24页 |
| ·张申府自身的主体条件 | 第24-27页 |
| ·传统文化功底及与罗素的交往 | 第24-25页 |
|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习宣传及参与中共的建立 | 第25-27页 |
| 3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 第27-45页 |
| ·逻辑解析法 | 第27-31页 |
| ·唯物辩证法 | 第31-36页 |
| ·大客观思想与具体的相对论 | 第36-40页 |
| ·“仁”与美学人生 | 第40-45页 |
| 4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实质与特点 | 第45-49页 |
|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实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 | 第45-46页 |
|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特点——“孔子、列宁、罗素合而为一” | 第46-49页 |
| 5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影响及其局限性 | 第49-57页 |
| ·对张岱年先生学术道路的感染与引导 | 第49-51页 |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 第51-53页 |
| ·辩证综合的文化建设方法论 | 第53-55页 |
| ·张申府新唯物论的局限性 | 第55-57页 |
| 结语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作者简历 | 第63-67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