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的诗化批评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李健吾诗化批评的文体特征 | 第11-19页 |
第一节 诗性的语言 | 第11-15页 |
一、意象化的语言 | 第12-13页 |
二、理趣性的语言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诗化的思维方式 | 第15-19页 |
一、整体性思维 | 第15-17页 |
二、具象化思维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李健吾诗化批评的“自我”观 | 第19-30页 |
第一节 诗化批评是“自我”生命的投入 | 第19-22页 |
一、批评家自我灵魂的探险 | 第19-21页 |
二、批评对象心灵世界的呈现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诗化批评是“自我”的超越 | 第22-30页 |
一、尊审美而不斥功利 | 第23-25页 |
二、重直觉而不轻理性 | 第25-27页 |
三、扬“自我”而不抑公平 | 第27-30页 |
第三章 李健吾诗化批评的人学内涵 | 第30-39页 |
第一节 诗化批评是人生的纵深把握 | 第30-34页 |
一、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 | 第31-32页 |
二、融入“自我”的人生体验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诗化批评是对人性的挖掘 | 第34-39页 |
一、人性的体悟 | 第35-37页 |
二、审美的人性观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李健吾对诗化批评的贡献 | 第39-47页 |
第一节 李健吾诗化批评和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的联系 | 第39-43页 |
一、对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观念的借鉴 | 第39-41页 |
二、对西方印象批评的超越 | 第41-43页 |
第二节 李健吾诗化批评对中国印象批评的拓展 | 第43-47页 |
一、对传统印象批评的继承 | 第43-45页 |
二、对传统印象批评的突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