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煤矿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支护技术研究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论文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巷旁充填材料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外巷旁充填材料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巷旁充填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 第11-13页 |
| ·沿空留巷理论与工程实践 | 第13-15页 |
| ·国外沿空留巷理论与工程实践 | 第13页 |
| ·国内沿空留巷理论与工程实践 | 第13-15页 |
|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目的 | 第15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2 沿空留巷围岩活动及控制分析 | 第18-26页 |
| ·沿空留巷矿压显现特征分析 | 第18页 |
| ·巷旁充填体作用分析 | 第18-21页 |
| ·顶板减沉沿空留巷技术 | 第21-23页 |
| ·顶板减沉沿空留巷目标 | 第21页 |
| ·顶板减沉沿空留巷核心技术 | 第21-23页 |
| ·新安煤矿沿空留巷概况 | 第23-26页 |
| ·矿井概况 | 第23-25页 |
| ·沿空留巷情况 | 第25-26页 |
| 3 新型巷旁充填支护材料的研制 | 第26-43页 |
| ·巷旁充填支护材料的选择原则 | 第26页 |
| ·粉煤灰及粉煤灰-高水材料 | 第26-32页 |
| ·粉煤灰的活化 | 第26-28页 |
| ·粉煤灰—高水材料的基本性能 | 第28-32页 |
| ·粉煤灰的取材与激活 | 第32页 |
| ·新型巷旁充填材料试验 | 第32-35页 |
| ·试验目标 | 第32页 |
| ·实验室与主要设备 | 第32-33页 |
| ·试验步骤 | 第33页 |
| ·活化试验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 ·配比试验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 ·新型充填材料变形及强度 | 第38-43页 |
| ·充填材料的变形特性 | 第38-41页 |
| ·充填材料的强度特性 | 第41-43页 |
| 4 整体早强巷旁支护构筑系统研发试验 | 第43-50页 |
| ·制浆系统 | 第43-44页 |
| ·泵管输送系统 | 第44-45页 |
| ·工作面充填系统 | 第45-46页 |
| ·巷旁充填工艺流程 | 第46-47页 |
| ·移动卧式制浆巷旁充填系统试验 | 第47-50页 |
| 5 沿空留巷巷旁充填支护工业试验 | 第50-60页 |
| ·新安煤矿八层综三工作面试验 | 第50-57页 |
| ·工作面概况 | 第50-51页 |
| ·制浆硐室 | 第51页 |
| ·设备选型 | 第51-53页 |
| ·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强度计算 | 第53页 |
| ·现场施工 | 第53-57页 |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7页 |
| ·新安煤矿-520十二层左片三工作面试验 | 第57-60页 |
| ·观测结果 | 第58页 |
| ·沿空留巷效果分析 | 第58-59页 |
| ·两种充填材料留巷成本对比 | 第59-60页 |
| 6 结论及展望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0页 |
| ·展望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作者简历 | 第63-6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