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案例简介及涉及的问题 | 第8-10页 |
第一节 案件及事件简介 | 第8页 |
一、南京“彭宇案”简介 | 第8页 |
二、“小悦悦”事件简介 | 第8页 |
第二节 案件及事件涉及的问题 | 第8-10页 |
一、公民实施救助行为却被诬陷为肇事者的问题 | 第9页 |
二、“见危(死)不救”如何规制和调整 | 第9-10页 |
第二章 公民救助行为界定及与相关概念比较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公民救助行为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一、公民救助行为的概念 | 第10页 |
二、公民救助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公民救助行为与相关概念比较 | 第11-15页 |
一、公民救助行为与见义勇为 | 第11-13页 |
二、公民救助行为与无因管理 | 第13-15页 |
第三章 国内外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立法 | 第15-22页 |
第一节 国外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立法 | 第15-17页 |
一、国外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立法背景 | 第15页 |
二、国外以民事法律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国家的立法现状 | 第15-17页 |
三、国外以刑法强制人们实施救助行为的国家的立法现状 | 第17页 |
第二节 我国关于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立法实践 | 第17-22页 |
一、对《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分析 | 第18-20页 |
二、对《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的分析 | 第20-22页 |
第四章 对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思考 | 第22-28页 |
第一节 阻碍公民实施救助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22-23页 |
一、法律保护的缺失 | 第22页 |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22页 |
三、信仰的缺失 | 第22-23页 |
四、诚信的缺失 | 第23页 |
第二节 完善和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建议 | 第23-28页 |
一、制定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法 | 第23-26页 |
二、设立公民救助行为保护协会 | 第26-27页 |
三、弘扬助人为乐的风气 | 第27-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后记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