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大运河申遗的成功 | 第10-11页 |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向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文献法 | 第12页 |
·实地考察法 | 第12页 |
·定量分析法 | 第12-13页 |
·论文的研究框架图 | 第13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地域分异理论 | 第13页 |
·系统性理论 | 第13-14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4页 |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文化遗产 | 第15页 |
·运河遗产 | 第15-16页 |
·线性文化遗产 | 第16-17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线性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大运河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第3章 浙东运河的历史沿革 | 第20-25页 |
·大运河的概述 | 第20-21页 |
·浙东运河的历史沿革 | 第21-25页 |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浙东运河的兴起 | 第21-22页 |
·隋唐时期:浙东运河的维护与发展 | 第22页 |
·宋元时期:浙东运河的黄金时代 | 第22-23页 |
·明清、近代时期:浙东运河的衰落 | 第23-24页 |
·新中国时期:浙东运河发展的新篇章 | 第24-25页 |
第4章 浙东运河的遗产构成分析 | 第25-32页 |
·浙东运河遗产的分类 | 第25-26页 |
·浙东运河遗产构成分析 | 第26-29页 |
·运河水利工程遗产 | 第27页 |
·运河航运工程遗产 | 第27页 |
·运河聚落遗产 | 第27-28页 |
·运河其他物质文化遗产 | 第28页 |
·运河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28-29页 |
·浙东运河遗产的总体特征 | 第29-32页 |
·遗产内容的多样性 | 第29页 |
·空间上的跨区域性 | 第29-30页 |
·遗产的动态性 | 第30-32页 |
第5章 大运河浙东段遗产旅游价值评价分析 | 第32-48页 |
·大运河浙东段遗产旅游价值构成 | 第32-34页 |
·历史价值 | 第32页 |
·科学价值 | 第32-33页 |
·美学价值 | 第33页 |
·社会价值 | 第33-34页 |
·大运河浙东段遗产旅游价值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4-40页 |
·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5-36页 |
·评价指标的确立 | 第36-37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40页 |
·大运河浙东段旅游价值分析 | 第40-43页 |
·大运河浙东段旅游价值评价 | 第43-48页 |
·大运河浙东段旅游价值评价结果 | 第43-44页 |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第6章 大运河浙东段旅游开发的策略思考 | 第48-54页 |
·国际上运河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 第48-50页 |
·大运河浙东段旅游开发策略 | 第50-54页 |
·跨区域整合旅游线路,打造世界级文化线路 | 第50-51页 |
·突出当地文化的差异性特质,建设旅游专项线路 | 第51页 |
·加强浙东运河的宣传力度,形成浙东地区特有的旅游形象品牌 | 第51-52页 |
·整合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区域旅游产业集群 | 第52-53页 |
·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的内涵,加强对运河的保护,实现对运河旅游的可持续开发 | 第53-5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研究成果总结 | 第54-55页 |
·线性文化遗产作为新的遗产类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第54页 |
·大运河浙东段遗产构成类型丰富多样 | 第54页 |
·大运河浙东段遗产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和旅游潜力 | 第54-55页 |
·加快大运河浙东段沿线的旅游开发是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 第55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