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微生物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31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微生物岩 | 第12-17页 |
·叠层石 | 第13-15页 |
·核形石 | 第15-17页 |
·凝块石 | 第17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分析方法 | 第17-23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定义 | 第17-18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来源及特点 | 第18-19页 |
·常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19-21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地球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沉积环境分析 | 第23-24页 |
·古气候研究 | 第24-25页 |
·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 第25-26页 |
·生命出现和生物演化 | 第26-27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不同研究载体中的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黄土和古土壤 | 第27页 |
·海相沉积物 | 第27-28页 |
·湖相沉积物 | 第28页 |
·泥炭和沼泽沉积物 | 第28页 |
·研究内容与路线 | 第28-29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创新点 | 第29-31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及剖面描述 | 第31-41页 |
·区域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2-35页 |
·实测剖面描述 | 第35-41页 |
3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41-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器皿与材料的准备 | 第41-42页 |
·标准样试剂配制 | 第42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42-45页 |
·GC-MS分析 | 第45页 |
·标准样品的GC-MS分析 | 第45-47页 |
4 叠层石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 | 第47-57页 |
·叠层石微生物化石特征 | 第47-48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正构烷烃 | 第49-51页 |
·支链烷烃 | 第51-52页 |
·类异戊二烯烃 | 第52-54页 |
·脂肪醇 | 第54页 |
·芳烃烃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5 核形石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 | 第57-63页 |
·核形石微生物化石特征 | 第57-59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结果分析 | 第59-62页 |
·正构烷烃 | 第59-62页 |
·类异戊二烯烃 | 第62页 |
·支链烷烃 | 第62页 |
·其它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6 凝块石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 | 第63-69页 |
·凝块石微生物化石特征 | 第63-65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正构烷烃 | 第65页 |
·植烷和姥鲛烷 | 第65-66页 |
·支链烷烃 | 第66页 |
·其它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7 生物碎屑灰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 | 第69-75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正构烷烃 | 第69-70页 |
·类异戊二烯烃 | 第70页 |
·含氧化合物 | 第70-71页 |
·其他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7页 |
作者简历 | 第87-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