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城市记忆的衰退——千成一面与本土文化的消逝 | 第8页 |
·老城区发展的困惑——旧街区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 第8-9页 |
·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的心理需求——对于石库门场地记忆的情感依托 | 第9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相关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城市街区景观记忆恢复相关概念综述 | 第13-19页 |
·城市记忆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城市记忆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延伸 | 第13页 |
·城市记忆的特征 | 第13-14页 |
·城市记忆的要素 | 第14-15页 |
·街区景观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街区景观 | 第15页 |
·街区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15-16页 |
·街区景观空间营造 | 第16-17页 |
·城市记忆与街区景观 | 第17-19页 |
·记忆的形成 | 第17页 |
·记忆与感知 | 第17页 |
·城市记忆与街区景观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街区景观记忆生成要素与构建框架 | 第19-29页 |
·石库门街区概述 | 第19-22页 |
·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使用现状 | 第20-21页 |
·石库门价值分析 | 第21-22页 |
·石库门街区景观记忆生成的形式要素 | 第22-27页 |
·建筑 | 第22-25页 |
·道路 | 第25页 |
·公共设施 | 第25-26页 |
·植被 | 第26页 |
·空间布局 | 第26-27页 |
·石库门街区景观记忆生成的文化要素 | 第27页 |
·里弄文化 | 第27页 |
·海派文化 | 第27页 |
·街区景观记忆的构建框架 | 第27-29页 |
·街区景观记忆的形成 | 第27-28页 |
·街区景观记忆的存储 | 第28页 |
·街区景观记忆的提取 | 第28页 |
·街区景观记忆的还原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石库门街区景观记忆恢复的原则与策略 | 第29-33页 |
·石库门街区景观记忆恢复的设计要点 | 第29-31页 |
·景观风貌的再现 | 第29-30页 |
·形态的延续 | 第30页 |
·美学价值的挖掘 | 第30-31页 |
·历史文化的保护 | 第31页 |
·主体记忆的影响 | 第31页 |
·石库门街区景观记忆恢复的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1页 |
·延续性和时代性原则 | 第31-32页 |
·原真性和可读性原则 | 第32页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32-33页 |
第五章 石库门空间记忆的恢复方法 | 第33-42页 |
·空间的还原与再造——上海石库门街区新天地 | 第33-37页 |
·总体的整合与规划 | 第33-34页 |
·“旧”的梳理与整合 | 第34页 |
·空间的还原与再造 | 第34-35页 |
·利用时间的脉络创造街区景观的痕迹 | 第35-37页 |
·场景记忆的回归与再生——上海石库门街区田子坊 | 第37-42页 |
·历史沿革与人群适应性 | 第37-38页 |
·街区场景空间记忆的织补与保留 | 第38-40页 |
·场所精神的延续 | 第40-41页 |
·“自下而上”的更新模式激发街区景观的活力 | 第41-4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2-44页 |
·研究结论 | 第42-43页 |
·研究展望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