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鳞翅目害虫论文

油松毛虫性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引言第11-20页
   ·松毛虫的相关研究现状第11-12页
     ·松毛虫的种类第11页
     ·松毛虫的危害特点第11页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第11-12页
     ·油松毛虫的相关研究第12页
   ·松毛虫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松毛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及提取技术第12-13页
     ·松毛虫性信息素化学第13-14页
     ·油松毛虫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性信息素技术在害虫监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其他昆虫上的研究第15-16页
     ·油松毛虫的相关研究第16页
   ·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性信息素的增效作用第16-17页
     ·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种类与特征第16-17页
     ·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性信息素增强作用第17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出发点第17-19页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第19-20页
2 基于油松毛虫性引诱剂的不同林间应用技术的优化第20-29页
   ·标准地概况第20页
   ·试验材料第20页
   ·试验方法第20-22页
     ·不同颜色的诱捕器第20页
     ·不同悬挂高度的诱捕器第20-21页
     ·不同诱捕器类型第21页
     ·诱芯在不同温度下的残效量第21页
     ·阴坡与阳坡第21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1-22页
   ·结果与分析第22-28页
     ·不同颜色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比较第22-23页
     ·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的诱蛾效果比较第23-24页
     ·不同诱捕器类型的诱蛾效果比较第24-26页
     ·诱芯在不同温度下的残效量第26-27页
     ·阴坡阳坡的诱蛾效果比较第27-28页
   ·小结与讨论第28-29页
3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油松毛虫性引诱剂诱蛾效果的增效第29-44页
   ·试验材料第29-31页
     ·寄主植物挥发物采集第29-30页
     ·触角电位反应和林间实验第30-31页
   ·试验方法第31-33页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动态顶空采集第31-32页
     ·触角电位反应方法第32-33页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33页
   ·结果与分析第33-43页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GC-MS测定第33-34页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成分和相对含量第34-36页
     ·雌、雄成虫触角对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第36-37页
     ·油松毛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标样的浓度梯度触角电位的测量(EAG)第37-41页
     ·一定配比的五元及六元组分混配的寄主植物挥发物标样的EAG反应第41-42页
     ·几组寄主植物挥发物的混配配方与油松毛虫性引诱剂的协同作用第42-43页
   ·小结与讨论第43-44页
4 油松毛虫性引诱剂林间监测的耦合模型第44-59页
   ·试验地概况第44-45页
   ·试验材料第45页
     ·供试诱芯第45页
     ·供试诱捕器第45页
   ·试验方法第45-46页
     ·林间虫口密度的调查第45页
     ·油松失叶率调查第45-46页
     ·相关性数据耦合方法第46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6-58页
     ·油松毛虫发生期的监测效果第46-49页
     ·油松毛虫林间虫口密度与成虫诱捕量的相关性研究第49-53页
     ·油松毛虫林间虫口密度与失叶率的相关性研究第53-55页
     ·油松毛虫成虫诱捕量与油松失叶率的相关性研究第55-58页
   ·小结与讨论第58-59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9-64页
   ·结论第59-60页
   ·讨论第60-62页
     ·基于油松毛虫性引诱剂的不同林间应用技术第60页
     ·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油松毛虫性引诱剂诱蛾效果的增效第60-61页
     ·汕松毛虫性引诱剂林间监测的耦合模型第61-62页
   ·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个人简介第70-71页
导师简介1第71-72页
导师简介2第72-73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滴灌条件下秸秆覆盖与施氮对土壤水热变化和夏玉米生长的影响
下一篇:雌雄同株黄连木快速繁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