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词表 | 第9-14页 |
| 1. 引言 | 第14-3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23页 |
| ·全球气候变化 | 第14-15页 |
|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中模型的作用 | 第15-16页 |
|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模型的发展概述 | 第16-22页 |
| ·人工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水通量研究 | 第23-26页 |
| ·Biome-BGC模型在森林碳水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28-29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1-5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1-33页 |
| ·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概况 | 第31页 |
| ·气候与水文概况 | 第31-32页 |
| ·土壤与植被 | 第32页 |
| ·样地情况 | 第32-33页 |
| ·研究方法 | 第33-48页 |
| ·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系统 | 第33-35页 |
| ·Biome-BGC模型 | 第35-45页 |
| ·GLUE方法 | 第45-48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8-54页 |
| ·通量观测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 ·生态系统相关参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 ·模型评价和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51-54页 |
| 3. 杨树人工林能量分配及蒸散发(ET)的生物物理控制机制 | 第54-77页 |
| ·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54-57页 |
| ·杨树人工林生物物理参数的变化 | 第57-63页 |
| ·杨树人工林能量分配变化及其生物物理控制 | 第63-70页 |
| ·杨树人工林的能量分配 | 第63-67页 |
| ·能量分配的生物物理控制 | 第67-70页 |
| ·杨树人工林蒸散发(ET)的变化及其生物物理控制 | 第70-74页 |
| ·杨树人工林蒸散发(ET)的变化 | 第71-72页 |
| ·杨树人工林蒸散发(ET)的生物物理控制 | 第72-74页 |
| ·对杨树人工林培育的启示 | 第74-75页 |
| ·小结 | 第75-77页 |
| 4. Biome-BGC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及参数优化 | 第77-85页 |
| ·部分参数的获取 | 第78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8-80页 |
| ·基于通量数据和GLUE方法的参数优化 | 第80-82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82-85页 |
| 5. 模型结果验证 | 第85-101页 |
| ·模型的运行 | 第85页 |
| ·模型验证和评价 | 第85-100页 |
| ·碳通量的模拟与验证结果分析 | 第91-97页 |
| ·水通量的模拟与验证结果分析 | 第97-100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100-101页 |
| 6. 气候变化对杨树人工林碳水通量的影响 | 第101-113页 |
| ·气候变化下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响应 | 第105-107页 |
| ·G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5-106页 |
| ·MR、GR和HR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6-107页 |
| ·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7页 |
| ·气候变化下杨树人工林水通量的响应 | 第107-109页 |
| ·Es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7-108页 |
| ·Tr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8-109页 |
| ·ET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 第109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109-113页 |
| ·讨论 | 第109-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3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 ·结论 | 第113-114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4-115页 |
| ·展望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8页 |
| 个人简介 | 第128-130页 |
| 导师1 简介 | 第130-132页 |
| 导师2 简介 | 第132-134页 |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