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民族自决权的概述 | 第11-17页 |
| 一、民族自决权的渊源及演变过程 | 第11-14页 |
| (一) 民族自决权的萌芽 | 第11-12页 |
| (二) 民族自决权通过实践得到初步完善 | 第12页 |
| (三) 民族自决权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第12-13页 |
| (四) 民族自决权出现在国际法领域 | 第13-14页 |
| (五) 民族自决权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 第14页 |
| 二、民族自决权的概念及内容 | 第14-17页 |
| (一) 民族自决权的概念 | 第15页 |
| (二) 民族自决权的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民族自决权适用的困境 | 第17-26页 |
| 一、民族自决权适用主体的不确定 | 第17-18页 |
| (一) 法律文件本身用语的模糊性 | 第17页 |
| (二) 有关民族自决权适用主体的不同观点 | 第17-18页 |
| 二、民族自决权适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 | 第18-21页 |
| (一) 与主权国家原则的矛盾 | 第18-19页 |
| (二) 国际社会各方力量的干预 | 第19-21页 |
| 三、民族自决权适用方式的不完善 | 第21-24页 |
| (一) 全民公投实践中的弊端 | 第21-23页 |
| (二) 暴力方式实践中的争议 | 第23-24页 |
| 四、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分离主义的混淆 | 第24-26页 |
| (一) 民族分离主义概述 | 第24页 |
| (二) 民族分离主义下民族自决权的实践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民族自决权适用体系的完善 | 第26-37页 |
| 一、民族自决权的适用主体方面 | 第26-28页 |
| (一) 民族自决权主体之“民族”的涵义 | 第26-27页 |
| (二) 民族自决权主体之“人民”的涵义 | 第27页 |
| (三) 本文关于民族自决权适用主体的总结 | 第27-28页 |
| 二、民族自决权的适用要求方面 | 第28-31页 |
| (一)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 第28-29页 |
| (二) 在国际法框架下行使并充分发挥联合国的维稳作用 | 第29-31页 |
| 三、民族自决权的适用方式方面 | 第31-34页 |
| (一) 全民公投制度的完善 | 第31-32页 |
| (二) 暴力方式限度的明确 | 第32-34页 |
| 四、正确区分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分离主义 | 第34-37页 |
| (一) 自决、独立和单独分离概念的辨析 | 第34-35页 |
| (二)“救济性分离” | 第35-36页 |
| (三) 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分离主义的本质区别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民族自决权对我国民族自治权的借鉴意义 | 第37-44页 |
| 一、通说意义下的民族自治权 | 第37-40页 |
| (一) 民族自治权的概念 | 第37页 |
| (二) 民族自治权与民族自决权的区别 | 第37-38页 |
| (三) 民族自治权和民族自决权的联系 | 第38-40页 |
| 二、我国的民族自治权 | 第40-44页 |
| (一) 我国的民族自治权的内容及特点 | 第40页 |
| (二) 我国的民族自治权的发展历程 | 第40-41页 |
| (三) 我国的民族自治权对民族自决权的借鉴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