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小麦碱胁迫应答基因TaARF9和TaNTL5的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符号说明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1页
   ·植物与非生物胁迫第13-19页
     ·植物与碱胁迫第13-14页
       ·碱胁迫对植物的伤害第13页
       ·植物耐碱机制研究进展第13-14页
     ·植物耐盐胁迫调节机制第14-17页
       ·盐胁迫对植物的危害第14-15页
       ·离子胁迫耐受机制第15-16页
       ·渗透胁迫调节机制第16-17页
     ·植物对氧化胁迫的响应第17-19页
       ·ROS的种类及危害第17-18页
       ·植物细胞ROS的产生第18页
       ·植物抗氧化机制第18-19页
   ·生长素信号通路第19-25页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代谢第19-20页
     ·生长素的运输第20-21页
     ·生长素信号通路的重要组分第21-23页
     ·生长素响应因子ARFs的前沿进展第23-24页
     ·生长素与非生物胁迫第24-25页
   ·NTLs转录因子第25-28页
     ·NAC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第25页
     ·NAC转录因子的调节机制第25-26页
     ·NTLs的蛋白裂解与激活调控机制第26-27页
     ·NTLs与非生物胁迫第27-28页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8-31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1-37页
   ·实验材料第31-32页
     ·植物材料第31页
     ·菌株第31页
     ·载体第31页
     ·主要试剂溶液第31-32页
   ·实验方法第32-37页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32页
     ·基因的亚细胞定位第32-33页
     ·体外转录激活活性检测第33页
     ·转化拟南芥第33页
     ·小麦基因转拟南芥纯系的表型分析与数据统计第33-34页
     ·拟南芥Marker基因表达模式分析第34页
     ·ROS含量的测定第34页
     ·ROS清除酶活性测定第34-37页
第三章 小麦生长素响应因子TaARF9的功能探究第37-61页
 引言第37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7-58页
   ·TaARF9参与山融4号对碱胁迫的响应第37-38页
   ·TaARF9在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第38-41页
   ·TaARF9基因的克隆第41页
   ·TaARF9的亚细胞定位第41-42页
   ·TaARF9体外转录激活活性的检测第42-43页
   ·TaARF9异源表达拟南芥纯系的筛选第43-44页
   ·TaARF9调控拟南芥生长发育第44-45页
   ·TaARF9在拟南芥非生物胁迫中的作用第45-54页
     ·TaARF9显著抑制拟南芥叶片与主根的生长第46-47页
     ·TaARF9 OE系显著增强拟南芥叶片对碱胁迫的抗性第47-48页
     ·TaARF9显著增强拟南芥对过氧化氢的抗性第48-50页
     ·TaARF9显著增强拟南芥对MV的抗性第50-51页
     ·TaARF9 OE系增强拟南芥对渗透胁的抗性第51-53页
     ·TaARF9 OE系在盐胁迫下的表型第53-54页
   ·TaARF9 OE系ROS含量增多第54-55页
   ·TaARF9 OE系的SOD和POD酶活显著提高第55-56页
   ·TaARF9改变了OE系对生长素的响应第56-58页
 讨论第58-61页
第四章 小麦转录因子TaNTL5功能探究第61-79页
 引言第61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1-77页
   ·TaNTL5参与山融4号对碱胁迫的响应第61-62页
   ·TaNTL5在非生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第62-65页
   ·TaNTL5基因的克隆第65-66页
   ·TaNTL5体外转录激活活性的检测第66页
   ·TaNTL5异源表达拟南芥纯系的筛选第66-67页
   ·TaNTL5在拟南芥非生物胁迫抗性中的作用第67-74页
     ·空对照条件下TaNTL5 OE系的表型第67-68页
     ·TaNTL5 OE系显著增强拟南芥对碱胁迫的抗性第68-69页
     ·TaNTL5 OE系在叶片中增强拟南芥对ABA的抗性第69-71页
     ·TaNTL5 OE系对氧化胁迫无显著抗性第71-72页
     ·TaNTL5 OE系对渗透胁迫无显著抗性第72-73页
     ·TaNTL5 OE系展现出对盐胁迫的敏感性第73-74页
   ·TaNTL5影响了ABA合成与非ABA信号通路第74-77页
 讨论第77-79页
附录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致谢第91-9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粱SbbHLH1互作蛋白、DNA结合序列的识别及毛白杨转基因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储运条件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