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脂质结构对硅质体抗癌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4页 |
| ·癌症治疗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 ·抗癌药物制剂 | 第10-14页 |
| ·抗癌药物紫杉醇 | 第10-11页 |
| ·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 | 第11-12页 |
| ·常用的抗癌药物载体 | 第12-14页 |
| ·药物脂质体 | 第14-19页 |
| ·脂质体简介 | 第14-15页 |
| ·脂质体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 ·脂质体在药物释放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药物硅质体 | 第19-22页 |
| ·硅质体简介 | 第19-20页 |
| ·硅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 ·硅质体在药物释放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课题意义 | 第22-24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4-31页 |
|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 ·不同硅质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 ·空白硅质体的制备 | 第25页 |
| ·紫杉醇硅质体的制备 | 第25-26页 |
| ·盐酸阿霉素硅质体的制备 | 第26页 |
| ·硅质体的表征方法 | 第26-27页 |
| ·粒度和Zeta电位 | 第26页 |
|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26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 第26-27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27页 |
|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27页 |
| ·紫杉醇硅质体药物释放性能的测定 | 第27-28页 |
| ·紫杉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紫杉醇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7页 |
| ·药物包封率的计算 | 第27-28页 |
| ·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28页 |
| ·盐酸阿霉素硅质体药物释放性能的测定 | 第28-29页 |
| ·盐酸阿霉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8页 |
| ·盐酸阿霉素紫外-可见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29页 |
| ·盐酸阿霉素荧光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页 |
| ·药物包封率的计算 | 第29页 |
| ·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29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29-31页 |
| ·MTT法原理 | 第29-30页 |
| ·空白硅质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30页 |
| ·载药硅质体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30-31页 |
| 第3章 空白硅质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第31-35页 |
| ·粒径和Zeta电位 | 第31页 |
| ·原子力显微镜表征 | 第31-32页 |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2页 |
| ·稳定性考察 | 第32-33页 |
|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 第33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载药硅质体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 第35-47页 |
| ·紫杉醇硅质体 | 第35-40页 |
| ·粒径和电位 | 第35-36页 |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36页 |
| ·扫描电镜表征 | 第36-37页 |
| ·药物包封率的测定 | 第37-38页 |
| ·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38-40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0页 |
| ·盐酸阿霉素硅质体 | 第40-46页 |
| ·粒径和电位 | 第41页 |
| ·透射电镜表征 | 第41-42页 |
| ·扫描电镜表征 | 第42-43页 |
| ·药物包封率的测定 | 第43-44页 |
| ·药物体外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44-45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