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群落构建机制 | 第8-9页 |
1.2 群落生态学与系统发育的结合 | 第9-10页 |
1.3 群落系统发育研究方法及应用 | 第10-11页 |
1.4 DNA条形码在物种鉴定和群落系统发育生态学中的意义 | 第11-12页 |
1.5 喀斯特岩溶洞穴以及洞穴植物 | 第12-14页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23页 |
2.1 实验材料样品的采集及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 | 第15-16页 |
2.1.1 实验材料样品的采集 | 第15-16页 |
2.1.2 环境因子数据的获取 | 第16页 |
2.2 主要仪器、试剂及耗材 | 第16-18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2.2.2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 第16-18页 |
2.3 系统发育实验方法 | 第18-20页 |
2.3.1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18页 |
2.3.2 总DNA检测 | 第18页 |
2.3.3 基因选择及引物设计 | 第18-19页 |
2.3.4 PCR扩增和测序 | 第19-20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0-23页 |
2.4.1 DNA序列处理 | 第20页 |
2.4.2 构建系统发育树 | 第20-21页 |
2.4.3 群落相关指数的选择 | 第21-22页 |
2.4.4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5页 |
3.1 植物种类 | 第23-24页 |
3.2 分子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3.3 洞穴内、外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 | 第25-27页 |
3.3.1 洞穴内、外群落物种多样性 | 第25-26页 |
3.3.2 洞穴内、外群落系统发育多样性差异 | 第26-27页 |
3.3.3 洞穴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的关系 | 第27页 |
3.4 洞穴内、外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 第27-32页 |
3.4.1 不同尺度物种库下洞穴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 | 第27-29页 |
3.4.2 选择不同基因及建树方法对洞穴群落NRI的差异 | 第29-30页 |
3.4.3 不同基因及建树方法对洞穴群落NTI的影响 | 第30-32页 |
3.5 环境因子的变化与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关系 | 第32-35页 |
3.5.1 降雨量与洞穴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关系 | 第32页 |
3.5.2 气温与洞穴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关系 | 第32-33页 |
3.5.3 海拔梯度与洞穴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关系 | 第33-3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5-39页 |
4.1 不同物种库尺度下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 第35-36页 |
4.2 建树数据及方法的选择 | 第36页 |
4.3 不同环境因子对洞穴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的影响 | 第36-38页 |
4.4 保护生物学意义 | 第38-3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5.1 结论 | 第39页 |
5.2 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洞穴植物名录 | 第4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