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2页 |
·碎米蕨类的概念与特点 | 第8页 |
·碎米蕨类复杂的分类历史 | 第8-9页 |
·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 | 第9-10页 |
·碎米蕨类的配子体发育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实验材料 | 第12-16页 |
·选材与采集 | 第12-13页 |
·材料处理 | 第13页 |
·实验方法 | 第13-1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6-46页 |
·碎米蕨类的配子体发育 | 第16-38页 |
·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nceps | 第16-20页 |
·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 第20-22页 |
·无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geantea var.obscura | 第22-23页 |
·毛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squamosa | 第23-26页 |
·华北粉背蕨Aleuritopteris kuhnii(华北薄鳞蕨Leptolepidium kuhnii) | 第26-28页 |
·欧洲金毛裸蕨Gymnopteris marantae | 第28-30页 |
·金毛裸蕨Gymnopteris vestita | 第30-31页 |
·四川旱蕨Pellaea connectens | 第31-33页 |
·隐囊蕨Cheilanthes nudiuscula(Notholaena hirsuta) | 第33-38页 |
·凤尾蕨科内相关物种的研究 | 第38-43页 |
·珠蕨Cryptogramma raddeana | 第38-39页 |
·海南凤丫蕨Coniogramme merrillii | 第39-41页 |
·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 japonicum | 第41-43页 |
·配子体发育情况统计 | 第43-46页 |
·统计汇总 | 第43-44页 |
·汇总结果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2页 |
·配子体的形态发育的系统分类意义 | 第46-47页 |
·毛叶粉背蕨毛状体及其泌粉现象的意义 | 第46页 |
·隐囊蕨特殊的配子体及系统意义 | 第46-47页 |
·四川早蕨的配子体与系统意义 | 第47页 |
·新生孢子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 第47-48页 |
·初生孢子叶的毛状体及分泌物 | 第47-48页 |
·初生叶的叶形 | 第48页 |
·培养条件对配子体发育的影响 | 第48-52页 |
·培养方法的比较 | 第48-49页 |
·不同播种密度对配子体生长的影响 | 第49页 |
·培养基质对配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9页 |
·关于粉背蕨培养条件的讨论 | 第49-50页 |
·不足之处 | 第50页 |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个人简介 | 第56-58页 |
导师简介 | 第58-60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