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3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常用的震相自动识别方法及其评价 | 第13-31页 |
| ·单特征法 | 第13-24页 |
| ·能量分析法 | 第13-15页 |
| ·长短时窗平均比(STA/LTA)法 | 第13-14页 |
| ·最大似然法 | 第14-15页 |
| ·偏振分析法 | 第15-16页 |
| ·高阶统计量方法 | 第16-17页 |
| ·分形分维法 | 第17-18页 |
| ·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法 | 第18-19页 |
| ·频谱分析法 | 第19-24页 |
| ·傅里叶变换 | 第19-20页 |
| ·小波变换 | 第20-23页 |
| ·S变换 | 第23-24页 |
| ·多特征法 | 第24-27页 |
| ·全波震相分析法 | 第24页 |
| ·相关法 | 第24-25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法 | 第25-27页 |
| ·综合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P波震相自动识别的小波包—峰度AIC方法 | 第31-47页 |
| ·改进的STA/LTA法粗略拾取初至P波到时 | 第31-38页 |
| ·特征函数的选取 | 第31-35页 |
| ·改进的STA/LTA方法 | 第35-36页 |
| ·P波初至的自动拾取 | 第36-37页 |
| ·干扰信号的排除 | 第37-38页 |
| ·峰度AIC法较精确拾取初至P波到时 | 第38-42页 |
| ·峰度AIC方法 | 第38-39页 |
| ·峰度AIC方法识别P波初至 | 第39-40页 |
| ·三种AIC方法的比较 | 第40-42页 |
| ·小波包—峰度AIC法精确拾取初至P波到时 | 第42-46页 |
| ·一维小波包多尺度分解 | 第42-43页 |
| ·小波包—峰度AIC法精确拾取P波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小波包—峰度AIC方法在理论地震P波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 第47-57页 |
| ·合成理论地震图 | 第47-48页 |
| ·对比三种不同震相自动识别方法拾取理论地震P波的效果 | 第48-57页 |
| ·信噪比分析 | 第48-49页 |
| ·三种方法抗噪能力和P波拾取精度对比 | 第49-57页 |
| 第五章 小波包—峰度AIC法在近震P波自动识别中的应用 | 第57-7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57-58页 |
| ·滤波方法 | 第58-62页 |
| ·初至差、信噪比和初至清晰度的关系 | 第62-64页 |
| ·初至清晰的情况下对比三种震相自动识别方法的效果 | 第64-68页 |
| ·初至不清晰的情况下对比三种震相自动识别方法的效果 | 第68-72页 |
| ·近震P波走时曲线对比 | 第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5页 |
|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 ·今后研究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个人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