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幸福观探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第1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背景及思想渊源 | 第12-17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背景 | 第12-14页 |
| ·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发展 | 第12-13页 |
| ·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 | 第13页 |
| ·文化融合的家庭氛围 | 第13-14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思想渊源 | 第14-17页 |
|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 | 第14-15页 |
| ·康德的幸福观 | 第15页 |
| ·费尔巴哈的幸福观 | 第15-17页 |
| 第2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 | 第17-23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萌芽 | 第17-20页 |
| ·中学毕业论文和博士论文 | 第17-18页 |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 | 第18-20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发展与成熟 | 第20-23页 |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第20-21页 |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第21-23页 |
| 第3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基本内容 | 第23-35页 |
| ·幸福的主要内涵 | 第23-27页 |
| ·幸福的主体:现实中的人 | 第23-24页 |
| ·幸福的来源:现实生活世界 | 第24-25页 |
| ·幸福的理想状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25-26页 |
| ·幸福缺失的重要原因:异化 | 第26-27页 |
| ·幸福的特征 | 第27-31页 |
| ·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 第27-28页 |
| ·幸福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 第28-29页 |
| ·幸福的个体性与社会性 | 第29-31页 |
| ·幸福的多样性与共同性 | 第31页 |
| ·幸福的实现路径 | 第31-35页 |
| ·满足需求是追求幸福的驱动力 | 第32页 |
| ·劳动与实践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 第32-34页 |
| ·奉献是追求幸福的最高层次 | 第34-35页 |
| 第4章 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 第35-41页 |
| ·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意义 | 第35-37页 |
| ·有助于批判片面、庸俗化的幸福观 | 第35-36页 |
| ·有助于使幸福研究更加关注人的本质 | 第36-37页 |
| ·马克思幸福观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 | 第37-41页 |
| ·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 第38页 |
| ·有利于正确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 第38-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