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选题依据 | 第8页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工作量统计 | 第10页 |
第二章 软玉的概述 | 第10-14页 |
·软玉的定义 | 第10页 |
·软玉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 | 第10-11页 |
·软玉的结构构造 | 第11-12页 |
·软玉的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软玉的构造特征 | 第12页 |
·软玉的基本性质 | 第12-13页 |
·软玉的光学性质 | 第12-13页 |
·软玉的力学性质 | 第13页 |
·软玉的分类 | 第13-14页 |
·按颜色分类 | 第13页 |
·按产状分类 | 第13-14页 |
·软玉的矿床成因 | 第14页 |
第三章 样品描述 | 第14-25页 |
第四章 软玉次生变化现象 | 第25-45页 |
·次生变化的宏观特征 | 第25-26页 |
·颜色 | 第25页 |
·光泽 | 第25页 |
·透明度 | 第25-26页 |
·硬度 | 第26页 |
·形状特点 | 第26页 |
·次生变化在宝石显微镜下特征 | 第26-33页 |
·表面特征 | 第26-28页 |
·颜色特征 | 第28-29页 |
·次生矿物 | 第29-33页 |
·次生变化在偏光显微镜下的特征 | 第33-45页 |
·薄片观察 | 第33-36页 |
·次生矿物存在形式 | 第36-45页 |
第五章 软玉次生变化的产物研究 | 第45-60页 |
·红外光谱测试 | 第45-51页 |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 第45页 |
·实验设备 | 第45-46页 |
·实验样品 | 第46页 |
·实验结论与分析 | 第46-51页 |
·X射线粉晶衍射实验 | 第51-53页 |
·X射线粉晶衍射的原理 | 第51页 |
·实验设备 | 第51-52页 |
·实验结论 | 第52-53页 |
·拉曼光谱实验 | 第53-55页 |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 第53页 |
·实验设备 | 第53页 |
·实验样品 | 第53页 |
·实验结论 | 第53-55页 |
·电子探针实验 | 第55-60页 |
·电子探针的原理 | 第55页 |
·测试对象 | 第55-56页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56页 |
·电子探针小结 | 第56-60页 |
第六章 软玉山料、子料与染色子料的鉴别 | 第60-63页 |
·外观特征鉴别 | 第60页 |
·次生矿物特征鉴别 | 第60-61页 |
·次生矿物种类的区别 | 第60-61页 |
·次生矿物存在形式的区别 | 第61页 |
·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鉴别染色子料 | 第61-63页 |
第七章 软玉次生变化指示意义 | 第63-66页 |
·子料皮壳与内部玉质的关系 | 第63-64页 |
·皮色分布特点与内部玉质的关系 | 第63页 |
·表面凹坑与内部玉质的关系 | 第63-64页 |
·石礓、石花、黑点与内部玉质的关系 | 第64页 |
·软玉子料皮壳对软玉价值的影响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A样品手标本图 | 第71-76页 |
附录B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成分图像)及成分能谱图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