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间作优势相关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植物缺铁现象的研究 | 第12-13页 |
·植物的缺铁适应机理研究 | 第13页 |
·间作对作物铁营养的影响 | 第13-14页 |
·豆科作物固氮能力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4页 |
·间作对作物氮营养的影响 | 第14-15页 |
·化学调控剂对玉米生长发育和营养的影响 | 第15-16页 |
·丛枝菌根对间作作物生长以及营养吸收利用的研究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第2章 间作对玉米花生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 第19-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9页 |
·供试材料和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9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第21-22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光合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2-24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光合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24-26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6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间作对玉米花生铁吸收利用和铁间作优势的影响 | 第29-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9页 |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29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0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间作对玉米不同器官铁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间作对花生不同器官铁含量的影响 | 第31页 |
·间作对玉米单株铁积累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间作对花生单株铁积累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间作对成熟期玉米铁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33页 |
·间作对成熟期花生铁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33-34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铁吸收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间作对玉米花生氮吸收利用和氮间作优势的影响 | 第37-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7页 |
·供试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37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7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间作对玉米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间作对花生不同器官氮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间作对玉米单株氮积累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间作对花生单株氮积累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间作对成熟期玉米氮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41页 |
·间作对成熟期花生氮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41-42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氮吸收量及氮间作优势的影响 | 第42-43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铁、氮营养影响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丛枝菌根对玉米花生间作铁氮营养的影响 | 第45-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6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AMF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AMF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铁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AMF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氮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AMF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铁吸收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AMF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氮吸收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AMF对体系铁、氮吸收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3-61页 |
·讨论 | 第53-58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光合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铁吸收利用和铁间作优势的影响 | 第54-56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氮吸收分配和氮间作优势的影响 | 第56-57页 |
·间作对玉米花生铁、氮营养的影响 | 第57页 |
·丛枝菌根和种间相互作用对玉米花生铁、氮营养的影响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