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新都市电影”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 、研究对象界定 | 第8-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新都市电影”的创作背景及概况 | 第12-17页 |
第一节 “新都市电影”的创作背景 | 第12-15页 |
一 、城市化、全球化与“新都市电影” | 第12-13页 |
二 、产业环境与“新都市电影”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新都市电影”的创作概况 | 第15-17页 |
一 、贴近现实的题材选择 | 第15页 |
二 、新生代导演涌现 | 第15-16页 |
三 、“以小博大”的市场效果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新都市电影”的文化表达 | 第17-30页 |
第一节 主流价值与情感共鸣 | 第17-23页 |
一 、情感治愈:传统情感的回归 | 第18-19页 |
二 、生存奋斗:改变命运的励志图景 | 第19-21页 |
三 、青春怀旧:集体记忆的唤醒与表达 | 第21-23页 |
第二节 都市形象与消费文化 | 第23-26页 |
一 、景观化的都市空间 | 第23-25页 |
二 、符号化的都市意象 | 第25-26页 |
第三节 跨国空间与文化认同 | 第26-30页 |
一 、对西方文明的憧憬和向往 | 第26-27页 |
二 、自信的国族形象 | 第27-28页 |
三 、异域文化的救赎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新都市电影”的美学特征 | 第30-43页 |
第一节 类型化叙事 | 第30-36页 |
一 、公路喜剧 | 第31-33页 |
二 、小妞电影 | 第33-36页 |
第二节 电视化的视听语言 | 第36-43页 |
一 、密集的旁白 | 第37-38页 |
二 、平实简约的镜语 | 第38-39页 |
三 、拼贴元素的使用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新都市电影”的商业运作手段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立足市场、面向观众”的制片策略 | 第43-45页 |
一 、改编畅销网络小说 | 第43-44页 |
二 、系列化电影生产模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新媒介环境下的营销策略 | 第45-52页 |
一 、微博营销 | 第46-48页 |
二 、话题营销 | 第48-49页 |
三 、互动营销 | 第49-52页 |
第五章 “新都市电影”的弊病 | 第52-56页 |
第一节 文本创作层面:类型跟风、视听单薄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商业机制层面:对商业性的过度追求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价值观层面:现实关怀缺失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主要参考电影目录 | 第57-58页 |
注释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