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气田陕384~陕400井区奥陶系岩溶古地貌及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论文选题来源 | 第7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古地貌研究现状 | 第7-8页 |
·古岩溶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研究区勘探现状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1-27页 |
·盆地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第11-13页 |
·研究区地层概况 | 第13-24页 |
·马五段地层划分标志 | 第13-14页 |
·马五段地层各小层岩性特征 | 第14-16页 |
·马五段各小层地层划分及对比 | 第16-19页 |
·马五段各小层地层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 第19-24页 |
·地层现今构造 | 第24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4-27页 |
·与裂陷作用有关的台缘隆起演化阶段 | 第24-25页 |
·与俯冲作用有关的台缘隆起演化阶段 | 第25页 |
·与被动裂陷作用有关的台缘隆起阶段 | 第25-26页 |
·印支期南缘前陆盆地 | 第26页 |
·燕山西缘前陆形成 | 第26页 |
·喜马拉雅运动对盆地改造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岩溶储层特征研究 | 第27-38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7-29页 |
·储层孔隙类型 | 第29-31页 |
·溶蚀孔洞 | 第29-30页 |
·晶间孔及晶间溶孔 | 第30页 |
·膏模孔 | 第30-31页 |
·裂缝 | 第31页 |
·储集层物性分析 | 第31-37页 |
·岩芯物性分析 | 第31-33页 |
·测井物性分析 | 第33-34页 |
·孔隙度、渗透率平面分布 | 第34-37页 |
·储层孔隙结构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岩溶古地貌研究 | 第38-58页 |
·古岩溶作用与岩溶古地貌类型 | 第38-39页 |
·研究区古岩溶识别标志 | 第39-41页 |
·岩溶古地貌恢复 | 第41-52页 |
·古地貌恢复的方法分析及理论基础 | 第41-43页 |
·研究区古地貌恢复压实校正原理 | 第43-45页 |
·研究区古地貌恢复 | 第45-52页 |
·研究区古地貌特征 | 第52页 |
·不同古地貌单元的岩溶分带特征 | 第52-57页 |
·岩溶残丘 | 第54-55页 |
·岩溶斜坡 | 第55-57页 |
·岩溶洼地 | 第57页 |
·研究区岩溶古地貌模式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岩溶古地貌对储层的影响与有利区 | 第58-64页 |
·岩溶古地貌对储集空间的影响 | 第58-59页 |
·岩溶古地貌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59页 |
·岩溶古今地貌与试气产量分析 | 第59-60页 |
·岩溶古地貌与充填物类型、充填程度分析 | 第60-61页 |
·有利区优选 | 第61-64页 |
·有利区筛选原则 | 第61-62页 |
·主要目的层有利区优选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