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19区延9油藏稳产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第二章 综合地质研究 | 第13-27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3页 |
·基本构造特征 | 第13页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3-15页 |
·对比依据 | 第13页 |
·对比原则 | 第13-14页 |
·对比方法 | 第14页 |
·资料的选取 | 第14-15页 |
·沉积特征与砂体展布 | 第15-16页 |
·储层性质及流体性质 | 第16-27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6-17页 |
·孔隙类型 | 第17-18页 |
·储层特征 | 第18页 |
·渗流特征 | 第18-19页 |
·储层的非均匀性(层内) | 第19-22页 |
·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 第22-23页 |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 第23-25页 |
·储层非均质性控制因素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开发特征及规律研究 | 第27-40页 |
·开发现状 | 第27页 |
·射孔程度及射孔位置 | 第27页 |
·储层改造方式及参数 | 第27页 |
·采液采油指数变化规律 | 第27-28页 |
·压力变化状况 | 第28-29页 |
·水驱状况评价 | 第29页 |
·水驱储量控制、动用程度逐年增加 | 第29页 |
·水驱特征曲线斜率变缓 | 第29页 |
·水驱指数、地下存水率增大 | 第29页 |
·油井见效状况 | 第29-31页 |
·含水变化特征 | 第31页 |
·油藏采收率预测 | 第31-32页 |
·井网开发效果分析 | 第32-40页 |
·井网形式适应性分析 | 第32页 |
·水驱油效率的分析(针对一次井网) | 第32-34页 |
·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分析 | 第34-36页 |
·水驱指数及阶段存水率分析 | 第36-38页 |
·油水井供液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稳产技术政策研究 | 第40-49页 |
·合理地层压力的确定 | 第40页 |
·合理流压的确定 | 第40-43页 |
·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 | 第43页 |
·合理采液强度的确定 | 第43-44页 |
·合理注采比的确定 | 第44-47页 |
·注水井井口最大的注入的压力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油藏下步调整措施 | 第49-51页 |
·方案调整思路 | 第49页 |
·精细注水管理,夯实稳产基础 | 第49页 |
·优化采液结构,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 第49-51页 |
第六章 认识及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