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 前言 | 第9-13页 |
| 第一章 榆树林油田升382 井区地质特征 | 第13-21页 |
|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 ·砂体发育特征 | 第14-18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8-19页 |
| ·天然裂缝和地应力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 ·流体性质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升382 井区开发特征 | 第21-33页 |
| ·水驱控制程度低 | 第22-24页 |
| ·压力传导慢,在平面上分布不均 | 第24-25页 |
| ·水井注入越来越困难,油层吸水状况逐年变差 | 第25页 |
| ·井区产量递减快 | 第25-27页 |
| ·微裂缝发育区域含水上升快 | 第27-33页 |
| ·油井排和水井排油井产量及含水变化分析 | 第27-28页 |
| ·产水曲线的特征分析 | 第28-33页 |
| 第三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的流线分析 | 第33-47页 |
| ·常规反九点法井网与裂缝发育反九点法井网流线模拟及分析 | 第33-34页 |
| ·复杂情况各向异性反九点法井网流线模拟及分析 | 第34-36页 |
| ·不同成因剩余油类型及流线分析 | 第36-39页 |
| ·FI4 层剩余油类型及流线分析 | 第39-47页 |
| 第四章 升382 井区数值模拟研究 | 第47-57页 |
| ·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47-52页 |
| ·数据准备 | 第47页 |
| ·断裂系统的建立 | 第47-48页 |
|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 ·初始流体参数场的建立 | 第51-52页 |
| ·油藏开发动态历史拟合 | 第52-57页 |
| ·储量拟合 | 第52-53页 |
| ·压力拟合 | 第53页 |
| ·含水率拟合 | 第53-57页 |
| 第五章 升382 井区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研究 | 第57-65页 |
|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57-60页 |
|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7-58页 |
|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 ·剩余油分布类型 | 第60-62页 |
| ·剩余油分布潜力 | 第62-65页 |
| 第六章 升382 井区加密调整井网部署 | 第65-80页 |
| ·井网加密界限 | 第65-67页 |
| ·井网加密方式 | 第67-80页 |
| ·加密原则 | 第67页 |
| ·加密调整方法 | 第67-69页 |
| ·加密调整方案 | 第69-73页 |
| ·加密调整方案评价 | 第73-75页 |
| ·推荐方案指标预测 | 第75-77页 |
| ·推荐方案经济评价 | 第77-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84-86页 |
| 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详细摘要 | 第88-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