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家堡油田冷41块沙三二油层地质综合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研究主要内容和思路 | 第12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冷家堡油田冷41 块基本情况 | 第13-15页 |
·地理位置及气候 | 第13页 |
·构造位置 | 第13-14页 |
·工区现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地层层序与层组划分 | 第15-18页 |
·地层层序 | 第15-16页 |
·层组划分 | 第16-18页 |
·划分原则 | 第16页 |
·标志层的选择 | 第16页 |
·划分的结果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构造精细研究 | 第18-21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盆地构造特征 | 第18页 |
·冷东断裂背斜带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冷41 块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断裂系统 | 第19-20页 |
·构造形态 | 第20-21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1-28页 |
·沉积背景 | 第21页 |
·沉积物源 | 第21-22页 |
·沉积环境 | 第22-25页 |
·岩石相组合 | 第22页 |
·沉积构造 | 第22-23页 |
·古生物组合 | 第23页 |
·粒度分布的环境分析 | 第23-25页 |
·沉积体系特征和沉积模式 | 第25页 |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5-28页 |
·单井相的划分 | 第26页 |
·沉积微相的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第五章 储层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 第28-41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8-29页 |
·储层砂体发育特征及非均质性 | 第29-30页 |
·平面发育特点及非均质性 | 第29页 |
·纵向特点及非均质性 | 第29-30页 |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特征 | 第30-37页 |
·储层物性 | 第30-32页 |
·热物性参数 | 第32页 |
·岩石的润湿性 | 第32-33页 |
·储层粘土矿物 | 第33-34页 |
·储层岩石敏感性 | 第34页 |
·储层非均质性 | 第34-37页 |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37-39页 |
·孔隙类型及特点 | 第37-38页 |
·孔隙结构的特点 | 第38-39页 |
·储层的成岩作用 | 第39-40页 |
·成岩作用的类型及评价 | 第39-40页 |
·成岩阶段的确定 | 第40页 |
·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 第40-41页 |
第六章 隔夹层特征研究 | 第41-48页 |
·隔夹层的类型及其特点 | 第41-42页 |
·泥岩类隔夹层 | 第41-42页 |
·砾岩类隔夹层 | 第42页 |
·钙质岩类隔夹层 | 第42页 |
·隔夹层的分布特征 | 第42-45页 |
·隔夹层平面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隔夹层纵向分布特点 | 第44-45页 |
·隔夹层封隔能力评价 | 第45-48页 |
·不同类型隔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 第45页 |
·不同类型隔夹层热物性 | 第45-48页 |
第七章 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 | 第48-54页 |
·油水测井综合解释 | 第48-50页 |
·泥质含量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有效孔隙度解释模型 | 第49页 |
·渗透率解释模型 | 第49页 |
·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储层划分标准 | 第50页 |
·油层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油藏类型 | 第52-53页 |
·油水分布的控制因素 | 第53-54页 |
·构造控制原因富集程度 | 第53页 |
·岩性控制油层的发育程度 | 第53页 |
·断层控制油气聚集 | 第53页 |
·沉积相带影响油层的发育 | 第53-54页 |
第八章 油藏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 | 第54-56页 |
·原油性质 | 第54页 |
·地面原油性质 | 第54页 |
·地层原油性质 | 第54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54-55页 |
·油藏的温度和压力 | 第55-56页 |
第九章 储量计算 | 第56-58页 |
第十章 冷 41 块地质建模 | 第58-75页 |
·研究思路 | 第58-59页 |
·三维建模流程 | 第59-60页 |
·研究内容 | 第60页 |
·构造建模 | 第60-63页 |
·断层模拟 | 第63-65页 |
·沉积微相模拟 | 第65-68页 |
·储层物性模拟 | 第68-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详细摘要 | 第80-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