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条塔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8页 |
| 1.绪论 | 第8-18页 |
| ·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矿井充水水源判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导水通道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涌水量预测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矿井防治水技术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2.研究区概况 | 第18-30页 |
| ·矿井位置、范围及建设和生产情况 | 第18-21页 |
| ·位置、范围 | 第18-19页 |
| ·矿井建设和生产情况 | 第19页 |
| ·交通 | 第19-21页 |
| ·自然地理 | 第21-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 ·地表水系 | 第21页 |
| ·气象 | 第21-22页 |
| ·地震 | 第22页 |
| ·矿井地质 | 第22-26页 |
| ·地层 | 第23-26页 |
| ·构造 | 第26页 |
| ·含煤地层 | 第26-30页 |
| 3.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 第30-40页 |
| ·区域水文地质 | 第30-31页 |
| ·矿井水文地质 | 第31-37页 |
| ·地貌及地表水系 | 第31-32页 |
| ·含水层 | 第32-36页 |
| ·隔水层 | 第36-37页 |
|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37页 |
| ·矿井充水状况 | 第37-40页 |
| ·矿井涌水现状 | 第37-38页 |
| ·矿井突水及治理情况 | 第38-40页 |
| 4.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 第40-55页 |
| ·疏放水实验 | 第40-43页 |
| ·试验过程 | 第40-41页 |
| ·放水试验成果分析 | 第41-42页 |
| ·水化学成果分析 | 第42-43页 |
| ·成果小结 | 第43页 |
| ·矿井充水条件 | 第43-49页 |
| ·充水水源 | 第43-45页 |
| ·充水通道 | 第45-49页 |
| ·充水强度 | 第49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49-51页 |
| ·北翼水文地质特征 | 第49-50页 |
| ·南翼水文地质特征 | 第50-51页 |
| ·S1210工作面突水原因分析 | 第51-55页 |
| ·突水特征 | 第51-52页 |
| ·突水原因分析 | 第52-55页 |
| 5.矿井涌水量预测计算及矿井防治水建议 | 第55-75页 |
| ·数值模拟与涌水量计算 | 第56-69页 |
| ·Visual Modflow简介 | 第56页 |
| ·含水层地下水系统与概念模型 | 第56页 |
| ·数学模型与数值方法 | 第56-59页 |
| ·地下水流动三维有限差分模拟 | 第59-64页 |
| ·地下水模型的运行与校正 | 第64-66页 |
| ·三维有限差分流场模拟及涌水量计算 | 第66-69页 |
| ·解析法水量计算 | 第69-72页 |
| ·解析法原理概述 | 第69-70页 |
| ·涌水量计算 | 第70-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矿井防治水建议 | 第73-75页 |
| ·重新选择切眼位置 | 第73页 |
| ·新切眼工作面防治水措施 | 第73页 |
| ·涌水点处理措施 | 第73-74页 |
| ·矿井防治水建议 | 第74-75页 |
| 6.结论 | 第7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