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震后龙门山及周边地区活动断裂危险性定量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3-16页 |
| ·地震危险性定量分析 | 第13-14页 |
| ·地震应力触发 | 第14-16页 |
| ·论文思路与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活动背景与 GPS 资料 | 第18-34页 |
| ·大陆构造变形与驱动机制 | 第18-20页 |
| ·大陆逃逸理论 | 第18-19页 |
| ·连续变形理论 | 第19-20页 |
| ·研究区构造背景与历史地震 | 第20-25页 |
| ·东昆仑断裂 | 第21页 |
| ·甘孜-玉树断裂 | 第21页 |
| ·鲜水河断裂 | 第21-22页 |
| ·龙门山断裂 | 第22页 |
| ·丽江一小金河断裂 | 第22-24页 |
| ·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 | 第24-25页 |
| ·其他断裂 | 第25页 |
| ·GPS 观测资料 | 第25-26页 |
|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 第25页 |
| ·研究区 GPS 观测资料选取 | 第25-26页 |
| ·数据处理 | 第26-34页 |
| ·GPS 速度场 | 第26页 |
| ·应变率 | 第26-34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主要断裂现今活动性 | 第34-52页 |
| ·主要活动块体间差异运动 | 第34-38页 |
| ·块体运动与形变模型 | 第34-36页 |
| ·研究区块体及其边界断裂运动特征 | 第36-38页 |
| ·主要活动断层现今滑动速率与闭锁深度 | 第38-49页 |
| ·弹性回跳理论 | 第39-40页 |
| ·Okada 矩形位错理论模型 | 第40-42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 ·位错反演方法与剖面投影方法的比较 | 第49-52页 |
| 第四章 汶川震后研究区断层的应力演化 | 第52-70页 |
| ·震区构造 | 第52-53页 |
| ·库仑应力计算方法 | 第53-56页 |
| ·应力演化 | 第56-63页 |
| ·静态库仑应力变化 | 第56-59页 |
| ·粘弹性库仑应力演化 | 第59-63页 |
|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63-68页 |
| ·滑动分布模型对结果的影响 | 第63页 |
| ·有效摩擦系数选取对结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 ·接收断层参数选取对结果的影响 | 第65-68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研究区活动断裂地震发生概率 | 第70-84页 |
| ·原理与方法 | 第70页 |
| ·数据准备与参数计算 | 第70-74页 |
| ·地震矩率 | 第70-71页 |
| ·地震平均复发间隔 | 第71-72页 |
| ·发震概率模型 | 第72-74页 |
| ·汶川震前活动断裂发震概率 | 第74-75页 |
| ·汶川震后活动断裂发震概率 | 第75-84页 |
| ·背景地震活动率的计算 | 第75-76页 |
| ·库仑应力变化对地震发生概率影响的计算 | 第7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4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84-88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84-86页 |
| ·应变率的计算 | 第84页 |
| ·活动断裂滑动速率 | 第84-85页 |
| ·研究区库仑应力分布及演化 | 第85页 |
| ·研究区活动断裂发震概率 | 第85-86页 |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