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预报模式中的物理化学方案和排放源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空气污染预报模式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预报精度的优化方法 | 第8-11页 |
·排放源 | 第9-10页 |
·物理化学过程参数化方案 | 第10页 |
·资料同化 | 第10-11页 |
·三种方法的比较 | 第11页 |
·污染源追踪及减排方案 | 第11-12页 |
·拉格朗日观点的示踪方法 | 第11-12页 |
·欧拉观点的示踪方法 | 第12页 |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12-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预报平台搭建的核心技术 | 第16-24页 |
·WRF-Chem中尺度大气化学模式简介 | 第17-18页 |
·排放源处理技术介绍 | 第18-20页 |
·提高排放源时效性 | 第18-19页 |
·利用更精细的数据实现排放源的再分配 | 第19页 |
·优化后的再分配技术 | 第19页 |
·提高排放源时间分辨率的处理 | 第19-20页 |
·污染物示踪技术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敏感性实验 | 第24-40页 |
·实验设置 | 第24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地面累积降水量的分析 | 第24-26页 |
·云中微物理量的分析 | 第26-29页 |
·强降水区微物理过程分析 | 第27-28页 |
·对流中心处雨水数浓度分析 | 第28-29页 |
·参数化方案的计算方法分析 | 第29-30页 |
·造成WDM6方案错报的可能原因 | 第30-31页 |
·对其它双参数方案的扩充分析 | 第31-37页 |
·地面累积降水量的分析 | 第31-32页 |
·地面降水强度分析 | 第32-33页 |
·云中微物理量的分析 | 第33-37页 |
·强降水区微物理过程分析 | 第33-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四章 重雾霾污染事件模拟 | 第40-56页 |
·个例选取以及模拟实验设计 | 第40-44页 |
·重雾霾污染个例选取 | 第40-41页 |
·模拟方案设计 | 第41-44页 |
·参数化方案的选择和模拟区域设置 | 第41-42页 |
·排放源文件设置 | 第42-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53页 |
·模拟结果检验 | 第44-48页 |
·气溶胶模拟效果检验 | 第44-45页 |
·污染气体模拟效果检验 | 第45-48页 |
·气溶胶反馈作用的预报敏感性分析 | 第48-53页 |
·累积降水分析 | 第48-49页 |
·气溶胶反馈作用对云微物理场的影响 | 第49-51页 |
·降水对气溶胶的影响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56-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57页 |
·存在不足 | 第57-58页 |
作者介绍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