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桦褐孔菌简介 | 第11-18页 |
·外观形态 | 第12页 |
·桦褐孔菌的化学组成 | 第12-16页 |
·桦褐孔菌的药用价值 | 第16-18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脱蛋白方法 | 第19-20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脱色方法 | 第20-21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降糖作用研究 | 第21-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桦褐孔菌提取工艺研究 | 第26-41页 |
·引言 | 第26-2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0页 |
·多糖含量测定 | 第27-28页 |
·原料药的预处理 | 第28页 |
·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 第28页 |
·不同酶提取效果考察 | 第28-29页 |
·纤维素酶提取桦褐孔菌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 第29-30页 |
·酶提取正交试验 | 第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30-32页 |
·酶制剂的选择 | 第32-33页 |
·桦褐孔菌多糖的单因素试验 | 第33-38页 |
·酶提取正交试验 | 第38-39页 |
·酶提取验证试验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3章 桦褐孔菌多糖纯化工艺研究 | 第41-48页 |
·引言 | 第4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桦褐孔菌粗多糖脱蛋白方法考察 | 第43-44页 |
·桦褐孔菌粗多糖脱色方法考察 | 第44-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45-46页 |
·脱蛋白结果 | 第46-47页 |
·脱色结果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桦褐孔菌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48-55页 |
·引言 | 第4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标准单糖衍生物的制备 | 第49页 |
·桦褐孔菌多糖水解及衍生化 | 第49页 |
·气相色谱条件 | 第49页 |
·单糖组成定性定量分析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4页 |
·标准单糖混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 | 第50-51页 |
·桦褐孔菌多糖水解产物气相色谱分析 | 第51-52页 |
·气相色谱方法学验证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桦褐孔菌体外降血糖作用研究 | 第55-61页 |
·引言 | 第5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HepG2 细胞培养 | 第56页 |
·HepG2 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及 MMT 试验 | 第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59页 |
·桦褐孔菌多糖对 HepG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6-57页 |
·桦褐孔菌多糖对 HepG2 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第57页 |
·桦褐孔菌多糖对 Chang 氏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57页 |
·桦褐孔菌多糖对 Chang 氏细胞葡萄糖消耗的影响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