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6页 |
·选题的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现状 | 第9页 |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页岩气勘探开发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苏南地区中古生界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勘探现状 | 第11-12页 |
·前人研究成果 | 第12页 |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论文取得的认识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5页 |
·工区位置及勘探历程 | 第16-19页 |
·构造沉积演化 | 第19-22页 |
·海相地层建造期 | 第19-20页 |
·海相地层埋藏—改造期 | 第20-22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2-25页 |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 第25-56页 |
·烃源岩条件 | 第25-32页 |
·烃源岩展布特征 | 第25-27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27-28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28-29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29-32页 |
·储集层条件 | 第32-43页 |
·碎屑岩储层 | 第32-34页 |
·碳酸盐岩储层 | 第34-38页 |
·储层评价 | 第38-43页 |
·盖层条件 | 第43-51页 |
·盖层沉积及分布 | 第43-45页 |
·盖层评价 | 第45-51页 |
·生储盖组合与保存评价 | 第51-54页 |
·生储盖组合 | 第52页 |
·保存评价 | 第52-54页 |
·圈闭条件及输导体系 | 第54-56页 |
·圈闭条件 | 第54-55页 |
·输导体系 | 第55-56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 第56-73页 |
·油气藏类型 | 第56-59页 |
·句容油藏分析 | 第56-58页 |
·黄桥气藏分析 | 第58-59页 |
·油气成藏期次 | 第59-64页 |
·成藏时间匹配 | 第59-60页 |
·成藏动态演化 | 第60-62页 |
·油气藏形成期次分析 | 第62页 |
·油气藏实例分析 | 第62-64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64-66页 |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 第66-68页 |
·晚印支—中燕山构造运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的破坏作用 | 第67-68页 |
·烃源岩晚期生烃演化控制油气藏的分布 | 第68页 |
·后期陆相沉积对油气藏的保存作用 | 第68页 |
·有利区带评价及预测 | 第68-73页 |
·古生古储成藏系统 | 第69页 |
·古生中储成藏系统 | 第69-70页 |
·古生新储成藏系统 | 第70-71页 |
·二氧化碳成藏有利区分析 | 第71-73页 |
第五章 苏南地区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 第73-81页 |
·页岩分布特征 | 第73-74页 |
·下寒武统 | 第73页 |
·二叠系龙潭组和大隆组 | 第73-74页 |
·页岩气成藏特征 | 第74-77页 |
·下寒武统 | 第74-75页 |
·二叠系龙潭组和大隆组 | 第75-77页 |
·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 | 第77-78页 |
·下寒武统 | 第77-78页 |
·二叠系龙潭组和大隆组 | 第78页 |
·页岩气目标区优选 | 第78-81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