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引言 | 第16-30页 |
| 第一章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的一般概述 | 第30-61页 |
| ·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 | 第30-45页 |
| ·农村集体经济概念的提出与演化 | 第30-40页 |
|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内涵认识的转换 | 第40-43页 |
| ·现阶段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特征 | 第43-45页 |
| ·农民发展的内涵 | 第45-57页 |
| ·农民的界定 | 第45-47页 |
| ·农民发展的涵义 | 第47-51页 |
| ·农民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51-57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的良性互动 | 第57-61页 |
| ·正相关性与负相关性 | 第57-58页 |
| ·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 第58-59页 |
| ·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 | 第59页 |
| ·历史必然与主体选择 | 第59-61页 |
|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历史回顾 | 第61-78页 |
| ·农村互助合作组织与农民发展的互动探索 | 第61-67页 |
| ·农村互助合作组织有效促进农民发展 | 第62-66页 |
| ·农民发展促进农村互助合作组织壮大 | 第66-67页 |
| ·人民公社化与农民发展的互动实践 | 第67-72页 |
| ·人民公社化对农民发展的改造与提升 | 第68-72页 |
| ·农民发展需求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变革 | 第72页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的互动创新 | 第72-78页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辟农民发展的新路径 | 第73-75页 |
| ·农民发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 第75-78页 |
|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优化 | 第78-97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及特征 | 第78-80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的主体培育 | 第80-85页 |
| ·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活力 | 第80-82页 |
| ·选拔德才兼备的农村集体经济领头雁 | 第82-85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的机制优化 | 第85-89页 |
| ·优化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结构 | 第86页 |
| ·优化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内在运行方式 | 第86-89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系统的环境优化 | 第89-97页 |
| ·优化舆论环境 | 第89-90页 |
| ·加强政府支持 | 第90-93页 |
| ·完善法律体系 | 第93-94页 |
| ·保护自然环境 | 第94页 |
| ·改善人文环境 | 第94-97页 |
|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评价体系建构 | 第97-113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评价体系建构基础 | 第97-99页 |
| ·评价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97-98页 |
| ·评价体系建构的现实基础 | 第98-99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评价体系建构原则 | 第99-101页 |
| ·导向性原则 | 第100页 |
| ·实事求是原则 | 第100页 |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100-101页 |
| ·概括性与全面性原则 | 第101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评价指标筛选 | 第101-107页 |
| ·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发展促进作用的指标 | 第103-106页 |
| ·农民发展对农村集体经济推动作用的指标 | 第106-107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评价指标计量 | 第107-113页 |
| ·运用AHP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 第107-111页 |
| ·运用极值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第111页 |
| ·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计算综合评价指数 | 第111-113页 |
| 第五章 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模式选择 | 第113-133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的主要方式 | 第113-124页 |
| ·技术合作促进型 | 第113-117页 |
| ·专业合作共生型 | 第117-119页 |
| ·股份合作联动型 | 第119-121页 |
| ·集体主导带领型 | 第121-124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的优化选择 | 第124-128页 |
| ·基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第124-125页 |
| ·注重地域文化的个性差异 | 第125-126页 |
| ·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 | 第126-127页 |
| ·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 第127-128页 |
|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民发展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 | 第128-133页 |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第128-129页 |
| ·相关制度、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 第129页 |
| ·多种形式的典型示范引导 | 第129-130页 |
| ·不拘一格的创新探索鼓励 | 第130-131页 |
| ·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推动 | 第131-133页 |
| 结语 | 第133-1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5-14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
| 致谢 | 第148-150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50-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