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第一节 情景喜剧范畴及“喜剧性”界定 | 第7-9页 |
(一) 情景喜剧范畴 | 第7-9页 |
(二) 喜剧性 | 第9页 |
第二节 情景喜剧“喜剧性”研究综述及问题 | 第9-12页 |
第三节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2-14页 |
(一)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 理论意义与价值 | 第12-14页 |
第一章:“喜剧性”溯源与本土特征 | 第14-29页 |
第一节 情景喜剧的本土化“移植” | 第14-20页 |
(一) “移植”语境:社会政治、经济的双重变奏与大众文化的初露头角 | 第14-17页 |
(二) “本土化”实践:喜剧类型的“移植”与“英氏”喜剧的本土化重构 | 第17-20页 |
第二节 民族喜剧品格与早期情景喜剧 | 第20-29页 |
(一) 传统喜剧艺术的喜剧性 | 第20-22页 |
(二) 早期情景喜剧的喜剧性借用 | 第22-28页 |
1、文本的喜剧性建构——对传统喜剧艺术的语言借用 | 第22-26页 |
2、文本展示形式——戏剧的“剧场性”借用 | 第26-28页 |
(三) 早期中国情景喜剧的“喜剧性”效果论析 | 第28-29页 |
第二章:“喜剧性”弥散与审美流变 | 第29-44页 |
第一节 “泛喜剧化”时代的文化语境移变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喜剧性”审美流变在文本中的呈现 | 第31-37页 |
(一) “喜剧性”弥散的形式构成 | 第32-34页 |
(二) “喜剧性”呈现的文本表征 | 第34-37页 |
1、“戏仿”与喜剧性生产 | 第34-35页 |
2、“互文性”解读与喜剧性建构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喜剧性”弥散的文化审视 | 第37-44页 |
(一) 语言思维到视觉思维的转向 | 第37-41页 |
(二) “泛喜剧化”时代的审美心理流变 | 第41-44页 |
第三章:“喜剧性”研究反思与价值评判 | 第44-53页 |
第一节 “喜剧性”生产困惑——大众与媒介的狂欢之弊 | 第44-48页 |
(一) 疏离与认同的变奏——“喜剧性”的生产 | 第44-46页 |
(二) 现实与幻象的裂隙——“‘喜剧性”的困惑 | 第46-48页 |
第二节 “喜剧性”生产与消费——艺术反思与审美价值 | 第48-53页 |
(一) “喜剧性”审美——多元文化观念 | 第48-49页 |
(二) 意识形态——隐藏的话语 | 第49-50页 |
(三) “泛喜剧化”时代与中国式喜剧——审美引导的价值建构 | 第50-53页 |
余论 | 第53-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