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沈阳市社会空间分异与保障房布局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转型期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凸显第12页
     ·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加速第12-13页
     ·针对两者结合研究的缺位第1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研究目的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4页
     ·本文的创新点第14页
   ·研究基本前提第14-16页
     ·研究范围与对象第14-15页
     ·社会空间分异在城市中主要体现在居住空间的分异第15-16页
     ·住宅等级与社会阶层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第16页
     ·对于保障房的研究以空间布局为关注点第16页
   ·技术路线第16-20页
     ·研究内容第16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框架第17-20页
第二章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20-36页
   ·相关概念解析第20-23页
     ·社会空间相关概念第20-21页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第21-22页
     ·社会空间分异与保障性住房分布的内在关联第22-23页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相关研究综述第23-28页
     ·西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发展历程第23-24页
     ·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发展与综述第24-28页
   ·国内外住房保障政策与实践第28-32页
     ·国际住房保障政策与实践第28-29页
     ·我国住房保障政策与实践第29-32页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住房保障研究总结第32-36页
第三章 沈阳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第36-56页
   ·沈阳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第36-41页
     ·古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第36-37页
     ·近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第37-39页
     ·现代沈阳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空间结构第39-41页
   ·沈阳市社会空间结构现状第41-52页
     ·沈阳市城市空间结构第41-43页
     ·沈阳市居住空间分布第43-52页
   ·沈阳市社会空间结构特征第52-53页
     ·梯度层化类圈层结构第52页
     ·圈层之间错位第52-53页
     ·由内向外离散,外层枝状放射第53页
     ·南强北弱,东西并存第53页
     ·东贵西贱,高中低并存第53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对社会的影响第53-56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正面效应第53-54页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负面风险第54-56页
第四章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分析第56-82页
   ·沈阳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第56页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历程第56-57页
   ·保障性住房供给情况第57-59页
     ·经济适用房供给情况第57-58页
     ·廉租房供给情况第58页
     ·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情况第58-59页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布局分析第59-65页
     ·空间分布第61-62页
     ·圈层分布第62-63页
     ·规模分布第63-65页
   ·保障性住房分布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比较第65-74页
     ·与城市发展格局比较分析第65-66页
     ·与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比较分析第66-69页
     ·与城市交通系统比较分析第69-72页
     ·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比较分析第72-74页
     ·与居住用地分级比较分析第74页
   ·沈阳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特征第74-75页
     ·空间上:当前建设西部集中,未来拓展东部补充第74-75页
     ·规模上:西部散点少量分布,东南集中大量建设第75页
     ·开发成本上:不同类保障房可承受成本决定选址布局第75页
     ·分布于空间要素质量低的城市消极面第75页
   ·沈阳市保障性住房实地调研第75-82页
     ·保障性住房个案第75-80页
     ·调研总结第80-82页
第五章 基于缓解社会空间分异的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优化第82-88页
   ·保障房建设优化第82-84页
     ·抢先于城市扩张,优先占位第82页
     ·逐年平稳递增,忌跨越式发展第82-83页
     ·平衡各个保障房住区建设规模第83页
     ·推动居住梯度融合第83-84页
     ·维护低收入群体原有社会网络第84页
   ·城市建设优化第84-88页
     ·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集聚增长向多中心可持续增长模式转变第84-85页
     ·城市发展由松散转向集约高效的紧凑发展模式第85页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第85-86页
     ·完善公共交通网络第86-88页
结语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2页
附录第92-100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期成果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与发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态优化的浑南新城市政基础设施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