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6-8页 |
| ·选题目的及依据 | 第6-7页 |
| ·主题思想和框架结构 | 第7页 |
| ·研究方法与创新性 | 第7-8页 |
| 2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8-9页 |
| ·城乡一体化 | 第8页 |
| ·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8-9页 |
| ·城乡一体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 第9页 |
| 3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9-15页 |
| ·世界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模式 | 第9-12页 |
| ·欧洲模式 | 第9-10页 |
| ·加拿大、美国模式 | 第10页 |
| ·日本模式 | 第10-11页 |
| ·发展中国家模式 | 第11-12页 |
| ·目前学术界对测算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方法 | 第12-13页 |
| ·国际标准模型法 | 第12页 |
| ·直接计算法 | 第12页 |
| ·农业技术需要法 | 第12-13页 |
| ·国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 第13-15页 |
| ·刘易斯二元经济及其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3页 |
| ·拉尼斯—费景汉劳动力转移模型 | 第13-14页 |
| ·托达罗城乡劳动力转移“预期”模型 | 第14页 |
| ·乔根森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14-15页 |
| 4 襄汾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趋势 | 第15-16页 |
| ·基本情况 | 第15页 |
| ·发展趋势分析 | 第15-16页 |
| 5 襄汾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的因素 | 第16-21页 |
|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老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程 | 第16-17页 |
| ·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 第17-18页 |
| ·产业结构的不平衡,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 | 第18-19页 |
| ·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 | 第19-20页 |
| ·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 第20页 |
| ·城乡公共保障不健全,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风险大、成本高 | 第20-21页 |
| 6 以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目标的襄汾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 第21-27页 |
| ·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就业能力 | 第21-22页 |
| ·强化对农村九年制教育的投入和管理 | 第22页 |
| ·强化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 第22页 |
|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 第22页 |
| ·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育劳务品牌,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 第22-23页 |
| ·营造声势,加大舆论宣传 | 第22-23页 |
| ·培育劳务品牌 | 第23页 |
| ·加强城乡问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条件 | 第23-24页 |
|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 | 第23页 |
|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强县 | 第23页 |
| ·加快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步伐 | 第23-24页 |
|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24页 |
| ·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 第24-25页 |
| ·建立城乡就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构建公平的环境 | 第25页 |
| ·积极稳妥地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新机制 | 第25页 |
| ·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 第25页 |
| ·统筹城乡公共事业,推进“二元化”户籍制度改革,增强农村劳动力抵御风险的能力 | 第25-27页 |
| ·建立健全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26页 |
| ·加快城市和农村的二元化户籍制度改革 | 第26-27页 |
| 7 结束语 | 第27-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 Abstract | 第31-33页 |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