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 ·云南地区及滇西北地区植被研究发展史 | 第10-11页 |
| ·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发展 | 第11-14页 |
| ·国外研究发展 | 第11-12页 |
| ·国内研究发展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2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及下游陆生生态评价区自然环境概况 | 第15-21页 |
| ·项目概况 | 第15-18页 |
| ·评价范围 | 第18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 ·气候 | 第18-19页 |
| ·水文 | 第19页 |
| ·植被 | 第19页 |
| ·生物多样性 | 第19-2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 ·基础资料收集与考察路线的确定 | 第21页 |
| ·陆生植被现状调查野外实地考察 | 第21-24页 |
|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植被制图 | 第24-25页 |
| ·植被遥感影像制图原则和依据 | 第24页 |
| ·植被遥感解译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生物生产力评价法 | 第25页 |
| ·景观生态学及生态完整性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58页 |
| ·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现状 | 第27-36页 |
| ·水源区及水源工程下游区自然体系生物量 | 第27-31页 |
| ·水源区及水源工程下游区土地利用格局 | 第31-33页 |
| ·主要景观生态类型 | 第33-34页 |
| ·景观生态体系现状质量评价 | 第34-36页 |
| ·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 第36-37页 |
|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及下游区植被现状 | 第37-41页 |
| ·植被区域划分 | 第37页 |
| ·植被类型概述 | 第37-41页 |
| ·对景观生态体系完整性的影响 | 第41-44页 |
| ·恢复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 ·阻抗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 ·景观生态体系质量综合评价 | 第43页 |
| ·对主要生态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影响 | 第43-44页 |
| ·滇中引水工程对水源及下游区植被的影响预测评价 | 第44-53页 |
| ·奔子栏水源工程对水源及下游区植被的影响预测评价 | 第44-48页 |
| ·水源工程建设区施工占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水库淹没的影响 | 第45-46页 |
| ·移民安置的影响 | 第46页 |
| ·水文情势变化对水源工程下游区植被的影响 | 第46-48页 |
| ·输水干渠工程对水源工程下游区陆生植被的影响预测评价 | 第48-53页 |
| ·施工占地的影响 | 第48-49页 |
| ·隧洞工程建设对地表植被的影响 | 第49-51页 |
| ·施工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 第51页 |
| ·移民安置的影响 | 第51页 |
| ·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51-53页 |
| ·运行期影响 | 第53页 |
|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及下游评价区陆生植被保护措施 | 第53-58页 |
| ·生态影响的避免措施 | 第53-54页 |
| ·生态影响的削减措施 | 第54-55页 |
| ·生态影响的恢复措施 | 第55-56页 |
| ·生态影响的补偿措施 | 第56页 |
| ·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 | 第56-58页 |
| 5 讨论 | 第58-65页 |
| ·滇中引水工程水源及下游区植被分布特征 | 第58-63页 |
| ·水平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 ·垂直分布特征及坡向变化规律 | 第59-63页 |
| ·植被演替 | 第63页 |
|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第63-65页 |
| ·研究方面 | 第63-64页 |
| ·保护方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附录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