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传感器 | 第11-12页 |
·网络架构 | 第12-13页 |
·通讯平台 | 第13-14页 |
·软件综合平台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通风监测系统框架分析 | 第19-28页 |
·矿井监测系统特点 | 第19页 |
·相关规范与监测指标 | 第19-21页 |
·通风监测系统总体框架研究 | 第21-27页 |
·传感器设计选型依据 | 第22-24页 |
·通讯平台选型依据及网络架构 | 第24-25页 |
·软件平台结构 | 第25-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通风监测系统数据采集研究 | 第28-42页 |
·矿山通风主要监测对象 | 第28-31页 |
·主要巷道的传感器布设 | 第31-33页 |
·CO传感器 | 第32页 |
·温度传感器 | 第32页 |
·风速传感器 | 第32-33页 |
·风压传感器 | 第33页 |
·开停传感器 | 第33页 |
·便携式WIFI传感器设计 | 第33-39页 |
·便携式WiFi传感器结构 | 第34-35页 |
·传感器模块信号处理 | 第35-36页 |
·传感器测量地点信息的预输入 | 第36-37页 |
·传感器采集数据的存储 | 第37-38页 |
·传感器特点及优点 | 第38-39页 |
·通风监测系统传感器网络布设原则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通风监测系统综合通讯平台研究 | 第42-55页 |
·地下通讯技术及现状 | 第42-48页 |
·小灵通无线通讯系统 | 第42-43页 |
·GSM/CDMA无线通讯系统 | 第43-45页 |
·泄露电缆矿井通讯系统 | 第45-46页 |
·ZigBee综合通讯系统 | 第46-47页 |
·WiFi综合通讯系统 | 第47-48页 |
·综合通讯平台选型 | 第48-52页 |
·综合通讯平台的选择依据 | 第48-49页 |
·ZigBee系统与WiFi综合数字通讯平台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数字式GSM/CDMA系统与WiFi综合数字通讯平台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综合通讯平台选定 | 第51-52页 |
·综合通讯平台布设研究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综合软件平台研究与实现 | 第55-64页 |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原则与要求 | 第55-56页 |
·总体设计原则 | 第55-56页 |
·总体设计要求 | 第56页 |
·软件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 第56-60页 |
·技术原理 | 第56-59页 |
·开发平台 | 第59页 |
·系统架构方式 | 第59-60页 |
·系统模块设计 | 第60-61页 |
·数据显示模块 | 第60页 |
·数据查询与分析模块 | 第60-61页 |
·预警模块 | 第61页 |
·配置管理模块 | 第61页 |
·系统功能与特点 | 第61-63页 |
·系统功能 | 第61-62页 |
·系统特点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系统实现及应用 | 第64-82页 |
·狮子山铜矿简介 | 第64-66页 |
·基本情况 | 第64页 |
·通风系统现状 | 第64-66页 |
·传感器网络架构 | 第66-72页 |
·主要传感器选型 | 第66-70页 |
·传感器网络架构 | 第70-72页 |
·通讯平台建设 | 第72-76页 |
·井下拟建信号覆盖区域分析 | 第72页 |
·通讯平台的总体布置及主干环网形成 | 第72-74页 |
·矿井各中段通讯平台网络布设 | 第74-76页 |
·综合软件控制平台界面 | 第76-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83页 |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