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1 导言 | 第15-31页 |
·研究背景、研究范畴及选题的意义 | 第15-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7-21页 |
·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21-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23-2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研究方案 | 第24-2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6-27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7-31页 |
2 我国公共产权领域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理论缺失 | 第31-41页 |
·在实践上,公共产权改革处于“半拉子”工程 | 第31-36页 |
·公共产权改革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问题与弊端分析 | 第33-36页 |
·在理论上,公共产权领域存在缺失 | 第36-40页 |
·国内产权改革研究现状 | 第36-37页 |
·理论困境:邓小平猜想与公有制“悬置” | 第37-38页 |
·静态“物”化、固化、线性思维的局限性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3 基于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现有理论分析 | 第41-53页 |
·财产法律制度:法律视角 | 第41-43页 |
·两大法系的所有权、物权、产权(财产权) | 第41-42页 |
·与产权经济学的关联 | 第42-43页 |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社会、政治视角 | 第43-46页 |
·所有制理论 | 第43-45页 |
·与产权相关的逻辑 | 第45-46页 |
·西方产权理论:经济学视角 | 第46-49页 |
·科斯产权理论 | 第46-47页 |
·其他西方产权理论的拓展 | 第47-48页 |
·相关逻辑 | 第48-49页 |
·理论分析与评述 | 第49-53页 |
·两大产权理论的逻辑起点、范式与视角 | 第49-50页 |
·两大产权理论局限性 | 第50-51页 |
·法律、社会、经济视角的综合 | 第51-53页 |
4 历史变迁视角的所有权到复杂产权的演进分析 | 第53-83页 |
·基于法学视角看财产制度的变迁 | 第53-57页 |
·两大法系的财产法体系变迁 | 第53-56页 |
·趋势:交融互鉴 | 第56-57页 |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权及产权制度的演进 | 第57-64页 |
·人类社会的所有权、产权制度变迁脉络 | 第57-59页 |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产权扩围与衍生 | 第59-63页 |
·回顾与展望 | 第63-64页 |
·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产权制度变迁与调整 | 第64-78页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私有财产及公有财产制度变迁 | 第64-72页 |
·社会主义国家公共产权变迁:以我国国有企业和农地为例 | 第72-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从所有权到产权的动态演进趋势与结构化的必然性 | 第78-83页 |
·所有权到产权的演进趋势 | 第78-80页 |
·产权结构化成为必然,公私所有制都面临产权改革 | 第80-83页 |
5 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逻辑分析 | 第83-111页 |
·所有制的核心与产权研究的视角 | 第83-86页 |
·范畴与联系 | 第83-84页 |
·所有制的核心是产权 | 第84-85页 |
·权利、契约视角的产权更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第85-86页 |
·经济金融化趋势下,产权不完备性与效率不确定性日显 | 第86-91页 |
·先验性的私有产权效率最高的传统思维有局限性 | 第86-87页 |
·产权不完备性日趋增强,产权只能相对清晰 | 第87-89页 |
·产权结构化加深导致主体属性淡化 | 第89-91页 |
·产权的效率受多因素影响,最优的产权结构存在状态依赖 | 第91页 |
·金融化发展趋势下的产权结构化:建构、动态均衡、效应与量度 | 第91-100页 |
·产权结构化的立体建构 | 第91-94页 |
·产权结构化过程中的博弈与均衡 | 第94-95页 |
·产权结构化程度的效应 | 第95-98页 |
·产权结构化程度的量度 | 第98-100页 |
·所有制实现形式与产权结构化的分析思路和框架 | 第100-111页 |
·逻辑分析的起点与线索 | 第100页 |
·所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产权结构化基础上的产权改革 | 第100-101页 |
·产权SCP耦合范式:所有制实现形式及产权改革路径和方式 | 第101-108页 |
·公私所有制都面临着具体实现形式的创新和适度产权结构化 | 第108-111页 |
6 有效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产权结构化的理论思考 | 第111-147页 |
·公共产权改革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联系的桥梁 | 第111-114页 |
·本质及目的分析与联系 | 第111-112页 |
·基本经济制度框架分析 | 第112-113页 |
·公共产权制度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制度基础 | 第113-114页 |
·公共产权改革的历史条件与逻辑思路分析 | 第114-124页 |
·公共产权改革的历史条件分析 | 第114-117页 |
·公共产权改革在宏观层面上要破解几大关系 | 第117-121页 |
·公共产权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 第121-124页 |
·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公共产权改革的框架、体制与机制安排 | 第124-137页 |
·一个分析框架: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托于公有制的产权结构化改革 | 第124-129页 |
·体制保障:纳入民主化、法治化、市场化轨道 | 第129-131页 |
·机制构建:建立健全公共产权制度 | 第131-133页 |
·公共产权在运行层面的产权结构化改革 | 第133-137页 |
·探索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 | 第137-147页 |
·完善“分税、分产”,建立并完善政府资产负债表 | 第138-140页 |
·整合、建立相对独立的公共产权预算,形成全口径预算体系 | 第140-144页 |
·更为直接体现公共产权收益的公共性、公平性 | 第144-147页 |
7 关于我国公共产权重点领域的改革设想 | 第147-163页 |
·完善农地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 | 第147-153页 |
·思路 | 第147-148页 |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 | 第148-153页 |
·完善自然资源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 | 第153-158页 |
·思路 | 第153-154页 |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 | 第154-158页 |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体制与机制建议 | 第158-163页 |
·思路 | 第158页 |
·相关产权改革建议 | 第158-163页 |
8 结论和讨论 | 第163-169页 |
·结论 | 第163-166页 |
·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7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7-179页 |
后记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