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视域下的明清讼师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选题缘起与旨趣 | 第11-12页 |
二、对学术前史的思考及相关界定 | 第12-20页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 第20-22页 |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一章 健讼与明清讼师的活跃 | 第24-51页 |
第一节 讼师的发展流变 | 第24-28页 |
第二节 明清健讼社会的形成 | 第28-40页 |
一、健讼之风的盛行及成因 | 第28-33页 |
二、官方息讼思想的推行 | 第33-40页 |
第三节 明清讼师的活跃 | 第40-51页 |
一、明清讼师存在的制度前提 | 第40-42页 |
二、明清讼师的基本状况 | 第42-51页 |
第二章 明清讼师诉讼活动的专业化倾向 | 第51-72页 |
第一节 学以致用:明清讼师的专业素养 | 第51-55页 |
第二节 讼师的诉讼活动及其专业化倾向 | 第55-62页 |
一、代写诉讼词状 | 第56-59页 |
二、制定诉讼策略 | 第59-60页 |
三、处理诉讼关系 | 第60-61页 |
四、直接出头代讼 | 第61-62页 |
第三节 讼学文献与讼师技能的专业化 | 第62-72页 |
一、讼学文献的传播 | 第62-68页 |
二、讼学文献与讼师的专业化 | 第68-72页 |
第三章 讼师社会资源网络的构建 | 第72-95页 |
第一节 内部整合:讼师间的竞争与联合 | 第72-76页 |
第二节 外部关系:讼师社会资源网络的构建 | 第76-95页 |
一、讼师与官吏 | 第77-82页 |
二、讼师与胥吏 | 第82-87页 |
三、讼师与代书 | 第87-91页 |
四、讼师与基层小吏 | 第91-92页 |
五、讼师与民众 | 第92-95页 |
第四章 讼师与讼棍:明清讼师社会形象的塑造 | 第95-116页 |
第一节 讼师与讼棍:明清讼师的不同影像 | 第95-100页 |
第二节 打击与召唤:讼师形象的官方塑造 | 第100-107页 |
第三节 落寞与回归:讼师的精神窘境及职业认同 | 第107-116页 |
第五章 群体、职业与地方社会 | 第116-136页 |
第一节 讼师对明清诉讼活动的双重影响 | 第116-123页 |
第二节 讼师在地方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23-131页 |
第三节 讼师专业化与近代司法转型 | 第131-136页 |
结语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
附录 | 第149-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