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温都尔庙—集宁火成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的制约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第14-16页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6-18页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8-19页
     ·研究思路第18-19页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9页
     ·本论文依托的科研项目第19页
   ·研究方法及主要工作量第19-22页
     ·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主要工作量第20-22页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22-30页
   ·华北前寒武纪克拉通第23页
   ·中-新元古代大陆边缘裂谷带第23-24页
   ·白乃庙岛弧岩带第24-25页
   ·温都尔庙俯冲-增生杂岩带第25-26页
   ·晚古生代地质概况第26-29页
   ·中新生代地质概况第29-30页
第3章 泥盆纪火成岩特征第30-42页
   ·早泥盆世正长岩(D_1ξ)第30-37页
     ·地质特征第30-31页
     ·岩相学特征第31-33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33-35页
     ·年代学特征第35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35-37页
   ·晚泥盆世二长闪长岩(D_3δη)第37-42页
     ·地质特征第37页
     ·岩相学特征第37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37-40页
     ·年代学特征第40-41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41-42页
第4章 石炭纪火成岩特征第42-56页
   ·二长花岗岩(C_1γ)第42-48页
     ·地质特征第42-43页
     ·岩相学特征第43-44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44页
     ·年代学特征第44-46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46-48页
   ·查干诺尔火山岩(C_1c)第48-56页
     ·地质特征第48页
     ·岩石学特征第48-49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49-53页
     ·年代学特征第53-54页
     ·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第54-56页
第5章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第56-124页
   ·早二叠世角闪辉长岩(P_1ν)第56-67页
     ·地质特征第56页
     ·岩相学特征第56-58页
     ·矿物特征第58-61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61页
     ·年代学特征第61-65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65-67页
   ·早二叠世额里图组火山岩(P_1e)第67-78页
     ·地质特征第67页
     ·岩石学特征第67-69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69-75页
     ·年代学特征第75-78页
     ·岩浆源区及构造环境第78页
   ·早二叠世石英闪长岩(P_1δο)第78-84页
     ·地质特征第78-79页
     ·岩相学特征第79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79-81页
     ·年代学特征第81-82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82-84页
   ·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P_1γδ)第84-95页
     ·地质特征第84-85页
     ·岩相学特征第85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85-90页
     ·包体类型第90-92页
     ·年代学特征第92-94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94-95页
   ·早二叠世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_1ηγ)第95-103页
     ·地质特征第95-97页
     ·岩相学特征第97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97-100页
     ·年代学特征第100-101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101-103页
   ·中二叠世花岗岩(P_2γ)第103-116页
     ·地质特征第103-104页
     ·岩相学特征第104-105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105-113页
     ·年代学特征第113-114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114-116页
   ·中二叠世碱长花岗岩(P_2ξγ)第116-124页
     ·地质特征第116页
     ·岩相学特征第116页
     ·地球化学特征第116-118页
     ·年代学特征第118-120页
     ·岩石类型第120-121页
     ·源区性质及构造环境第121-124页
第6章 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晚古生代区域演化第124-142页
   ·华北板块北缘晚古生代火成岩带第124-127页
     ·泥盆纪第124页
     ·石炭纪-早二叠世第124-126页
     ·中二叠世第126-127页
   ·研究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小结第127-137页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拼合位置第137页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拼合时间第137-140页
   ·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拼合方式第140-142页
第7章 结论第142-145页
   ·结论第142-143页
   ·创新点第143-144页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7页
致谢第167-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兴安岭南部科右中旗碱性流纹岩的岩石成因及成矿意义
下一篇:华北板块北缘中段早古生代—泥盆纪构造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