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民事诉讼证据提出的一般原理 | 第9-14页 |
(一) 民事诉讼证据提出的含义 | 第9页 |
(二) 证据提出的制度基础—举证时限制度 | 第9-11页 |
1.举证时限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9-10页 |
2.举证时限制度含义 | 第10页 |
3.举证时限制度与举证责任制度的关系 | 第10-11页 |
(三) 民事诉讼证据提出基本模式演变 | 第11-14页 |
1.法定顺序主义 | 第11-12页 |
2.随时提出主义 | 第12-13页 |
3. 适时提出主义 | 第13-14页 |
二、 民事诉讼证据提出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4-26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提出的历史沿革 | 第14-19页 |
1.《证据规定》出台前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14-15页 |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15-17页 |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的通知》中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17-19页 |
(二) 国外民事诉讼证据提出制度的历史考察 | 第19-22页 |
1.德国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19页 |
2.日本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19-20页 |
3.法国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20-21页 |
4.美国的证据提出制度 | 第21-22页 |
(三) 不同制度间的比较分析 | 第22-26页 |
1.模式选择上都摒弃了证据随时提出主义 | 第22页 |
2.审前程序与证据失权的规定紧密相连 | 第22-23页 |
3.当事人享有广泛的调查取证的权利 | 第23页 |
4.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有多样 | 第23-26页 |
三、 中国现行的证据提出制度分析—对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的解读 | 第26-31页 |
(一) 进步之处 | 第26-28页 |
1.举证期限确定方式的规定 | 第26页 |
2.明确了当事人及时提供证据的法定义务 | 第26-27页 |
3.规定了举证期限的延长,为无法在举证限期内提出证据的当事人提供了救济措施 | 第27页 |
4.关于逾期提供证据的程序保障的规定 | 第27页 |
5.分层设置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 | 第27-28页 |
(二) 存在的弊端 | 第28-31页 |
1.关于举证时限的制度规定过于原则 | 第28-29页 |
2.相关配套规定不完善 | 第29-30页 |
3.赋予了法院过多的自由裁量权 | 第30-31页 |
四、 对我国民事诉讼证据提出制度的完善 | 第31-38页 |
(一) 完善配套审前程序 | 第31-33页 |
1.建立强制答辩失权制度 | 第31-32页 |
2.强化证据交换程序的作用 | 第32-33页 |
3.充分保障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 | 第33页 |
(二) 扩大举证时限的适用范围 | 第33-34页 |
(三)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正确行使 | 第34-35页 |
(四) 慎用失权,完善对证据失权一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 | 第35-36页 |
(五) 合理界定“新的证据” | 第36页 |
(六) 实行费用制裁制度,细化惩罚措施的标准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