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第2章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0-22页 |
·微型金融理论 | 第22页 |
·金融深化理论 | 第22-24页 |
·村镇银行的一般理论 | 第24-26页 |
·村镇银行的概念 | 第24-25页 |
·村镇银行的特征 | 第25-26页 |
第3章 村镇银行发展案例-邹平 XX 村镇银行 | 第26-33页 |
·成立背景 | 第26-28页 |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页 |
·地区金融需求及市场竞争现状 | 第26-27页 |
·村镇银行的自身优势 | 第27-28页 |
·股权结构情况 | 第28页 |
·运营方式 | 第28-31页 |
·组织结构 | 第28-29页 |
·服务对象及业务范围 | 第29页 |
·贷款结构与管理方式 | 第29-31页 |
·经营业绩情况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邹平 XX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33-44页 |
·内部因素 | 第33-40页 |
·市场定位偏离 | 第33-35页 |
·资金来源不足 | 第35-36页 |
·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 | 第36-38页 |
·结算渠道不畅通 | 第38-40页 |
·人才队伍基础薄弱 | 第40页 |
·外部因素 | 第40-43页 |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 第40-41页 |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 第41-42页 |
·金融监管存在问题 | 第42页 |
·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国外微型金融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 第44-52页 |
·国外微型金融的成功经验 | 第44-49页 |
·格莱珉银行模式 | 第44-46页 |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成功经验 | 第46-48页 |
·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 第48-49页 |
·国外微型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49-51页 |
·明确的市场定位 | 第49-50页 |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 第50页 |
·强化风险控制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邹平 XX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62页 |
·明晰并坚守市场定位 | 第52-53页 |
·目标定位——专注“三农” | 第52页 |
·客户定位——服务“微小” | 第52-53页 |
·区域定位——贫困村镇 | 第53页 |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 第53-56页 |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第53-54页 |
·完善股东结构 | 第54页 |
·建立功能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 第54-55页 |
·制定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55-56页 |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 第56-57页 |
·加强宣传介绍,提升社会认可度 | 第56页 |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客户资源 | 第56页 |
·尽快加入支付结算系统 | 第56-57页 |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增资扩股 | 第57页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57-59页 |
·培训现有员工 | 第57-58页 |
·吸收引进优秀人才 | 第58-59页 |
·争取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 第59-61页 |
·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支持 | 第59-60页 |
·减少不当的金融监管约束 | 第60页 |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