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幼衔接期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一) 梳理儿童天性内容 | 第8-9页 |
(二) 提出“小幼衔接期” | 第9页 |
(三) 给出小幼衔接期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 第9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一) 小幼衔接期 | 第9页 |
(二) 天性与本能 | 第9-10页 |
(三) 儿童天性 | 第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幼小衔接的提出 | 第11页 |
(二) 幼小衔接内涵探源 | 第11-12页 |
(三) 幼小衔接研究主要关涉内容 | 第12-13页 |
(四) 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3-15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课堂观察法 | 第16页 |
(二) 文献法 | 第16-17页 |
(三) 问卷调查与访谈 | 第17页 |
(四) 生命叙事研究法 | 第17页 |
第二章 小幼衔接期教育的提出 | 第17-25页 |
一、小幼衔接期的价值 | 第17-22页 |
(一) 小幼衔接与幼小衔接 | 第17-18页 |
(二) 小幼衔接期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 “小幼衔接期”的产生 | 第19-20页 |
(四) “小幼衔接期”的意义与价值 | 第20-22页 |
二、忽视小幼衔接期的教育现实 | 第22-23页 |
(一) 政策设计中的空缺地带 | 第22页 |
(二) 学校管理中的缺失模块 | 第22-23页 |
(三) 教学中的“无形”区域 | 第23页 |
三、错位的小幼衔接期教育 | 第23-25页 |
(一) 社会本位的小幼衔接期教育 | 第23-24页 |
(二) 压抑儿童天性的小幼衔接期教育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关于儿童天性的研究 | 第25-35页 |
一、对儿童天性内涵的理解 | 第25-26页 |
二、儿童天性的历史梳理 | 第26-28页 |
三、关于儿童天性的代表性人物观点的介绍 | 第28-33页 |
四、三维结构的儿童天性说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幼衔接期教育的思考 | 第35-68页 |
一、小幼衔接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 第35-41页 |
(一) 保育性 | 第35-36页 |
(二) 过渡性 | 第36-38页 |
(三) 示范性 | 第38-39页 |
(四) 表演性 | 第39-40页 |
(五) 叙事性 | 第40-41页 |
二、小幼衔接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1-49页 |
(一) 消减衔接教育的恐惧感教育原则 | 第41-42页 |
(二) 亲力亲为的细节化教育原则 | 第42-44页 |
(三) 行有所止教育原则 | 第44-45页 |
(四) 尊重孩子意愿的教育原则 | 第45-46页 |
(五) 即时鼓励、表扬的教育原则 | 第46-47页 |
(六) 养成教育原则 | 第47-49页 |
三、小幼衔接期教育主要内容 | 第49-64页 |
(一) 培养初步的自理能力 | 第49-53页 |
(二) 培养初步的保护自己的意识与能力 | 第53-56页 |
(三) 培养会学习的好习惯 | 第56-59页 |
(四) 培养初步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 第59-63页 |
(五) 做个知礼节的儿童 | 第63-64页 |
四、小幼衔接期教育的实践建议 | 第64-68页 |
(一) 阅读档案,了解孩子 | 第64页 |
(二) 沟通家长,接近孩子 | 第64-65页 |
(三) 提前进校园,体验新生活 | 第65页 |
(四) 延缓小学课程实施,降低衔接梯度 | 第65-66页 |
(五) 修修补补的功夫:课外活动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