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水体中悬浮颗粒物和藻类 | 第11-12页 |
| ·悬浮颗粒物对藻类的影响作用 | 第12-14页 |
| ·藻类对悬浮颗粒物的反馈作用 | 第14-16页 |
| ·藻类对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的影响 | 第14页 |
| ·悬浮颗粒物对营养盐的影响 | 第14-16页 |
|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 ·目的 | 第16页 |
| ·意义 | 第16页 |
|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2章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三种藻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7-57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1-50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21-28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28-32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32-35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 ROS 水平的影响 | 第35-40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基因组 DNA 完整性的影响 | 第40-44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44-50页 |
| ·讨论 | 第50-55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三种藻类 SOD、CAT 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三种藻类 MDA 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三种藻细胞 ROS 水平和基因组 DNA 完整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三种藻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第3章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三种藻类光合活性的影响 | 第57-93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 ·研究方法 | 第58-59页 |
|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88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叶绿素 a 的影响 | 第59-63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63-71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71-77页 |
| ·不同浓度/粒径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快速光曲线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77-88页 |
| ·讨论 | 第88-91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叶绿素 a 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89-90页 |
| ·水体悬浮颗粒物对藻类快速光曲线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3页 |
| 第4章 不同藻类对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影响 | 第93-117页 |
| ·引言 | 第9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3-96页 |
| ·试验材料 | 第93-94页 |
| ·研究方法 | 第94-95页 |
| ·数据处理 | 第95-9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96-114页 |
| ·斜生栅藻下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磷吸收动力学研究 | 第96-100页 |
| ·斜生栅藻对水体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行为的研究 | 第100-102页 |
| ·蛋白核小球藻对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磷吸收动力学研究 | 第102-106页 |
| ·蛋白核小球藻对水体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行为的研究 | 第106-109页 |
| ·水华微囊藻对水体悬浮颗粒物氮磷吸收动力学研究 | 第109-112页 |
| ·水华微囊藻对水体悬浮颗粒物絮凝沉降行为的研究 | 第112-114页 |
| ·讨论 | 第114-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7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1页 |
| ·结论 | 第117-118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18-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3页 |
| 个人简历、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