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 甜菜夜蛾及其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甜菜夜蛾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甜菜夜蛾暴发的原因 | 第12-14页 |
·农业种植结构的变革及栽培管理 | 第12-13页 |
·气候条件的变化 | 第13页 |
·自身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天敌和食物因素 | 第13页 |
·抗药性的产生 | 第13-14页 |
·甜菜夜蛾抗药性研究现状与发展 | 第14-15页 |
·国内外甜菜夜蛾抗药性现状 | 第14-15页 |
·甜菜夜蛾的抗性选育 | 第15页 |
·甜菜夜蛾抗药性机理 | 第15-18页 |
·表皮穿透速率降低 | 第16页 |
·解毒代谢作用增强 | 第16-18页 |
·靶标部位敏感性下降 | 第18页 |
·甜菜夜蛾的抗性遗传 | 第18页 |
·甜菜夜蛾的综合治理 | 第18-19页 |
·建立健全甜菜夜蛾整体防控体系与完善抗药性监测手段 | 第18-19页 |
·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将科学知识与传统好经验相结合 | 第19页 |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开发绿色环保的高效药剂 | 第19页 |
·采用环境友好型方式进行科学防治 | 第19页 |
2 氯虫苯甲酰胺及其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氯虫苯甲酰胺发展简介 | 第19-21页 |
·氯虫苯甲酰胺生物特性 | 第20-21页 |
·氯虫苯甲酰胺杀虫活性与防治谱 | 第21页 |
·氯虫苯甲酰胺作用方式 | 第21页 |
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21-22页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甜菜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 第23-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供试昆虫 | 第23-24页 |
·供试药剂 | 第24页 |
·测定方法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甜菜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毒力基线 | 第24-25页 |
·甜菜夜蛾对10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结果 | 第25-27页 |
·甜菜夜蛾对甲维盐和阿维菌素的抗性 | 第25页 |
·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 | 第25-26页 |
·甜菜夜蛾对毒死蜱和甲氧虫酰肼的抗性 | 第26页 |
·甜菜夜蛾对氟虫腈和溴虫腈的抗性 | 第26-27页 |
·甜菜夜蛾对杀虫单和硫丹的抗性 | 第2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甜菜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生化机制分析 | 第29-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供试杀虫剂及试剂 | 第29-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增效剂增效作用测定 | 第31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1页 |
·甜菜夜蛾解毒酶活性测定 | 第31-33页 |
·常用试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甜菜夜蛾羧酸酯酶(CarE)测定 | 第32页 |
·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测定 | 第32-33页 |
·甜菜夜蛾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的测定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 | 第33-34页 |
·甜菜夜蛾代谢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4-36页 |
·甜菜夜蛾不同品系中羧酸酯酶(CarE)活力比较 | 第34-35页 |
·甜菜夜蛾不同品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力比较 | 第35页 |
·细胞色素P450 O-脱甲基活性比较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甜菜夜蛾GSTs1基因mRNA表达特征及氯虫苯甲酰胺对其表达量的影响 | 第38-45页 |
1 材料及方法 | 第38-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8-39页 |
·供试试虫 | 第38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常用溶液的制备 | 第39-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41页 |
·甜菜夜蛾总RNA提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0页 |
·甜菜夜蛾3龄幼虫不同组织和部位材料的准备 | 第40页 |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甜菜夜蛾 | 第40-41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1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41页 |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GSTs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mRNA相对表达量的差异 | 第41-42页 |
·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mRNA表达量的差异 | 第42页 |
·甜菜夜蛾3龄幼虫GSTs1基因在不同部位mRNA表达量的差异 | 第42-43页 |
·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GSTs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43页 |
3 讨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