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图目录 | 第8-9页 |
表目录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对垃圾产生的源头的研究 | 第12-13页 |
·对垃圾处理方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对循环使用再生资源的研究 | 第14页 |
·对垃圾处理效果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6-17页 |
·创新点 | 第17-19页 |
·构思创新点 | 第17-18页 |
·方法论的创新点 | 第18页 |
·理论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理论分析 | 第19-26页 |
·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企业理论 | 第20-22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3-26页 |
3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 第26-31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介绍 | 第26-27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结构 | 第26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 第26-27页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难点 | 第27-29页 |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混合垃圾 | 第27-28页 |
·可降解的生物垃圾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混合 | 第27-28页 |
·可燃垃圾与不易燃的包装混合 | 第28页 |
·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与不可回收的垃圾混合 | 第28页 |
·混合生活垃圾产生的影响 | 第28-29页 |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采集与处理模式 | 第29-31页 |
·目前混合生活垃圾的采集模式 | 第29页 |
·目前混合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及其负面影响 | 第29-31页 |
4 城市生活垃圾中的产权问题 | 第31-47页 |
·产权理论对混合生活垃圾处理的新视角 | 第31-32页 |
·混合生活垃圾新处理方式的产权经济学解释 | 第31-32页 |
·处理混合生活垃圾的初步设想 | 第32页 |
·生活垃圾全额计价制 | 第32-37页 |
·生活垃圾全额计价制的可行性与案例研究 | 第32-34页 |
·生活垃圾全额计价制的设计 | 第34-37页 |
·消费者动力机制研究——产权经济学视角 | 第34-35页 |
·生活垃圾全额计价制可行性的理论研究 | 第35-37页 |
·产权的实证分析 | 第37-47页 |
·新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 | 第37-40页 |
·实地调查研究与比较分析 | 第40-42页 |
·塑料袋等价回收假设与数理分析 | 第42-45页 |
·采集业务研究与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5 垃圾能企业的设计 | 第47-56页 |
·垃圾能企业业务范围 | 第47-48页 |
·垃圾能企业交易模式 | 第48-49页 |
·垃圾能企业组织结构 | 第49-53页 |
·模块化的垃圾能企业组织结构 | 第49-50页 |
·垃圾能企业模块营运特点 | 第50-51页 |
·垃圾能企业的多重多级外包制:以再生纸制品模块为例 | 第51-53页 |
·垃圾能生物电力公司新型生物填埋反应堆 | 第53-54页 |
·国外新型焚烧场的设计特点 | 第54-55页 |
·监控技术的推广运用 | 第55页 |
·法律的配合实施 | 第55-56页 |
6 外部激励与政策建议 | 第56-65页 |
·规制高碳型生产企业 | 第56-57页 |
·向有关企业引入"轻型经济" | 第56页 |
·向有关企业引入"循环经济" | 第56-57页 |
·向有关企业引入"生产者延长责任制" | 第57页 |
·向有关企业引入"封杀机制" | 第57页 |
·惩罚机制对于高碳型生产企业的局限性 | 第57-60页 |
·外部正向激励对高碳型生产企业的影响 | 第60-62页 |
·委托-代理理论与外部激励 | 第60页 |
·物质激励及其效用 | 第60-61页 |
·物质激励作用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促进型"奖励的效用 | 第62页 |
·政策建议及配合行动 | 第62-65页 |
·政府的配合 | 第62-63页 |
·社区的配合 | 第63页 |
·民众的配合 | 第63-65页 |
7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