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勾勒
内容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伊斯兰教在民国发展的主要轨迹 | 第8-17页 |
第一节 中国穆斯林的民族意识复萌 | 第8-11页 |
一、新式教育的兴起 | 第9-10页 |
二、重视宣传、弘扬伊斯兰文化 | 第10页 |
三、爱教护教、捍卫信仰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伊斯兰教社会团体与组织的出现与发展 | 第11-12页 |
第三节 西北穆斯林军阀政治集团的崛起 | 第12-14页 |
一、西北诸马的崛起 | 第12-13页 |
二、西北诸马对伊赫瓦尼教派的大力扶持 | 第13-14页 |
第四节 伊斯兰教在全国各地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14-17页 |
一、西北甘宁青陕伊斯兰教事业的持续发展 | 第14-15页 |
二、上海等发达沿海地区穆斯林经济的迅速发展 | 第15-16页 |
三、北平等地伊斯兰文化的平稳发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伊斯兰教振兴高潮的出现与影响 | 第17-24页 |
第一节 “回教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北平与上海等地穆斯林活动 | 第18-21页 |
一、王宽等人在北平的活动 | 第19-20页 |
二、上海地区著名穆斯林的活动 | 第20-21页 |
第三节 “四大阿訇”等近代宗教人士的文化贡献 | 第21-23页 |
第四节 穆斯林护教斗争的开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门宦的继续发展和教派的兴起 | 第24-36页 |
第一节 西北地区四大门宦的衍变 | 第24-27页 |
第二节 伊赫瓦尼教派的崛起和分化 | 第27-30页 |
一、马万福的创传活动 | 第27-28页 |
二、伊赫瓦尼的崛起及教争 | 第28-29页 |
三、赛莱菲耶的分化 | 第29-30页 |
第三节 西道堂的发展 | 第30-33页 |
一、从“金星堂”到“西道堂”的发展 | 第30-31页 |
二、“西道堂”的振兴及组织形式 | 第31-33页 |
第四节 新疆地区的教派衍化及民国时期的宗教政策 | 第33-36页 |
一、传统和卓势力的削弱与逊尼派力量的增长 | 第33-34页 |
二、新疆民国时期的宗教政策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