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旱作春玉米田水碳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附件第1-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2页
   ·研究内容第12-13页
   ·技术路线第13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7页
     ·土壤呼吸对干旱复水响应研究进展第13-15页
     ·旱作春玉米生长发育研究进展第15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第15-16页
     ·陆地生态系统水通量研究进展第16页
     ·陆地生态系统水碳通量耦合研究进展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7-22页
   ·试验站点概况第17页
   ·模拟干旱复水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试验布置与测量内容第17-18页
     ·数据处理第18页
   ·降雨对土壤呼吸动态的影响的研究方法第18-19页
     ·试验布置与测量内容第18-19页
     ·数据处理第19页
   ·农田水碳通量变化规律及耦合关系的研究方法第19-22页
     ·试验布置与测量内容第19页
     ·涡度相关系统的配置第19-20页
     ·水碳通量数据的预处理第20-21页
     ·数据处理第21-22页
第三章 旱作春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第22-26页
   ·农田土壤表层湿度和温度变化规律第22-23页
   ·春玉米出苗率及生育期变化规律第23-24页
   ·春玉米株高和绿叶面积变化规律第24页
   ·春玉米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变化规律第24-25页
   ·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5页
   ·小结第25-26页
第四章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26-34页
   ·不同时间尺度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变化规律第26-29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全生育期变化规律第26-28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日动态变化规律第28-29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第29-32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对绿叶面积指数的响应第29-30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第30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第30-31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对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第31-32页
     ·旱作春玉米田碳通量对土壤湿度的响应第32页
   ·小结第32-34页
第五章 土壤呼吸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第34-38页
   ·不同干旱程度条件下土壤呼吸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第34-35页
   ·不同复水量条件下土壤呼吸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第35-36页
   ·不同初始干旱条件下土壤呼吸对干旱复水的响应第36-37页
   ·讨论第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六章 降雨对土壤呼吸动态的影响第38-45页
   ·降雨前后土壤呼吸及其分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第38-40页
   ·土壤呼吸及其分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第40-42页
     ·土壤呼吸及其分量与土壤温度单因子的关系第40-41页
     ·土壤呼吸及其分量与土壤湿度单因子的关系第41-42页
     ·土壤呼吸及其分量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双因子的关系第42页
   ·讨论第42-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七章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第45-53页
   ·不同时间尺度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变化规律第45-48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全生育期变化规律第45-47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日动态变化规律第47-48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第48-51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对绿叶面积指数的响应第48-49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第49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对空气温度的响应第49-50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对饱和水汽压差的响应第50-51页
     ·旱作春玉米田水通量对土壤水分的响应第51页
   ·小结第51-53页
第八章 旱作春玉米田水碳通量的耦合关系第53-59页
   ·旱作春玉米田日水碳的耦合规律第53-54页
   ·旱作春玉米田全生育期水碳耦合规律第54-55页
   ·旱作春玉米田日水碳耦合关系第55-56页
   ·旱作春玉米田各月内水碳的耦合关系第56-57页
   ·旱作春玉米田全生育期水碳耦合关系第57-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主要结论第59-60页
   ·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8页
致谢第68-69页
作者简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阳不同年代水稻主栽品种生产力与甲烷排放的差异
下一篇:河道利用再生水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以大兴新凤河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