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交通运输建筑、邮电通信建筑、广播电视建筑论文--火车站论文

新时期我国综合型铁路客站建筑空间模式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致谢第7-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26页
   ·研究的背景第20-21页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21-2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2-2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2-23页
   ·研究内容及目标第23-24页
     ·研究的内容第23-24页
     ·研究的目标第24页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24-26页
     ·研究方法第24-25页
     ·研究框架第25-26页
第二章 国内外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研究及对比第26-57页
   ·国外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研究第26-43页
     ·世界大战前国外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概述第26-30页
     ·世界大战后国外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概述第30-31页
     ·当前国外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研究第31-43页
   ·国内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研究第43-53页
     ·旧中国的铁路客站空间模式概述第43页
     ·建国后的铁路客站空间模式的研究第43-53页
   ·中外铁路客站空间模式发展对比思考第53-57页
     ·历史发展进程对比第54-55页
     ·在处理与城市关系上的对比第55-56页
     ·客站自身空间模式的对比第56-57页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综合型铁路客站总体空间布局研究第57-80页
   ·影响客站总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第57-59页
     ·与城市的关系第57-58页
     ·高速铁路的运营模式推动客站空间功能变革第58-59页
     ·换乘模式的改变第59页
   ·新时期我国综合型铁路客站总体空间布局形式分析第59-72页
     ·总体特点:立体化空间组织第59-60页
     ·铁路客站三大原理层总体空间布局分析第60-71页
     ·建立竖向空间联系第71-72页
   ·新时期我国综合型铁路客站总体空间布局典型案例分析第72-80页
     ·北京南站第72-74页
     ·深圳北站第74-78页
     ·武汉新站第78-80页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综合型铁路客站内部空间模式研究第80-100页
   ·客站内部交通功能部分的空间模式分析第80-90页
     ·各组成部分的空间模式分析第80-86页
     ·内部交通空间人行流线设计与空间组织第86-90页
   ·客站内部多元化公共空间的引入第90-100页
     ·客站引入多元化公共空间是发展趋势第90-91页
     ·多元化公共空间的引入促使客站向城市生活中心转变第91-95页
     ·多元化公共空间在铁路客站中的空间融入模式分析第95-100页
第五章 新时期我国综合型铁路客站空间组合总体特点研究第100-104页
   ·立体化空间组织第100-102页
     ·立体化空间组织是必然途径第100-101页
     ·立体化空间组织的剖面设计手法分析第101-102页
   ·集中式大空间第102-103页
     ·集中式大空间的特质分析第102页
     ·集中式大空间的光环境的质量保证第102-103页
   ·内部空间高度复合第103-104页
     ·空间复合化设计的本质与优点第103页
     ·铁路客站内部空间的复合化设计分析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0-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强钢筋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
下一篇:冷弯薄壁管桁架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