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引言 | 第6-11页 |
(一) 选题由来 | 第6-7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三) 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一、 西耶斯的制宪理论 | 第11-22页 |
(一) 西耶斯及其理论 | 第11-14页 |
(二) 西耶斯制宪理论的内容 | 第14-22页 |
1、 政治社会形成的三个时期 | 第14-15页 |
2、 论宪法 | 第15-17页 |
3、 论代表 | 第17-22页 |
二、 吉伦特派的政治实践 | 第22-39页 |
(一) 吉伦特派简介 | 第22-24页 |
(二) 吉伦特派的制宪环境(1791~1792 年的法国) | 第24-28页 |
1、 君主立宪制式微——新道德认同产生 | 第24-25页 |
2、 国内经济社会危机严重——缺乏理性的制宪空间 | 第25-26页 |
3、 对外战争开始——宪法难以正常实施 | 第26-28页 |
(三) 吉伦特派的制宪过程 | 第28-34页 |
1、 国民公会成立 | 第28-30页 |
2、 制定共和国宪法 | 第30-34页 |
(四) 吉伦特派的政治实践 | 第34-39页 |
1、 审判国王 | 第34-35页 |
2、 法国对外战争 | 第35-37页 |
3、 吉伦特派垮台 | 第37页 |
4、 吉伦特派实践的意义 | 第37-39页 |
三、 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 | 第39-49页 |
(一) 西耶斯理论制度化的条件 | 第39-42页 |
1、 民族共同感——道德认同 | 第39-40页 |
2、 王政与等级思想破灭——均质化国民产生 | 第40页 |
3、 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理性思考的外在空间 | 第40页 |
4、 宪法得到权力机构普遍共识——政治认同 | 第40-41页 |
5、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治”纲领 | 第41页 |
6、 “非常政治”回归“日常政治”的法律程序 | 第41-42页 |
(二) 吉伦特派未成功的原因 | 第42-45页 |
1、 缺乏可供人民理性思考的空间 | 第42页 |
2、 制宪方案未得到普遍认同 | 第42-43页 |
3、 “非常时期”没有“非常政治” | 第43-45页 |
(三) 山岳派的“非常政治” | 第45-49页 |
1、 土地法令与限价 | 第45-46页 |
2、 组建革命政府 | 第46-47页 |
3、 全国动员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