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钧宰及其创作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言 | 第7-12页 |
第一章 黄钧宰生平、交游及文学观 | 第12-30页 |
第一节 黄钧宰生平、家世概述 | 第12-17页 |
一、长辈 | 第13-15页 |
二、同辈 | 第15-17页 |
第二节 黄钧宰的交游 | 第17-24页 |
一、师长辈 | 第17-19页 |
二、朋友辈 | 第19-23页 |
三、后辈 | 第23-24页 |
第三节 黄钧宰的创作观念与文学追求 | 第24-30页 |
第二章 黄钧宰笔记小说研究 | 第30-43页 |
第一节 《金壶七墨》的文化特点 | 第30-37页 |
一、记录中国社会现实 | 第31-33页 |
二、描写中外文化交流 | 第33-34页 |
三、揭示百姓生活状态 | 第34-35页 |
四、传播平等美德思想 | 第35-36页 |
五、传承孝道果报观念 | 第36-37页 |
第二节 《金壶七墨》的艺术特点 | 第37-43页 |
一、作品以类有序汇编 | 第37-38页 |
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 第38-40页 |
三、文章风格清冷幽远 | 第40-41页 |
四、寓主观于客观 | 第41-43页 |
第三章 诗词曲文研究 | 第43-63页 |
第一节 诗歌创作研究 | 第43-52页 |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43-49页 |
二、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49-52页 |
第二节 黄钧宰词作研究 | 第52-57页 |
一、词作的思想内容 | 第52-56页 |
二、词作的艺术特点 | 第56-57页 |
第三节 黄钧宰曲作研究 | 第57-61页 |
第四节 黄钧宰散文作品研究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闺秀诗评》研究 | 第63-74页 |
第一节 《闺秀诗评》的思想内容 | 第64-68页 |
一、赞美女性品质 | 第64-65页 |
二、暴露女性问题 | 第65-67页 |
三、探求女性出路 | 第67-68页 |
第二节 《闺秀诗评》的编撰特征 | 第68-72页 |
一、叙议结合 | 第69-70页 |
二、以类相从 | 第70-71页 |
三、总分结构 | 第71-72页 |
第三节 《闺秀诗评》选评意义 | 第72-74页 |
一、弘扬美德、宣传表彰 | 第72页 |
二、丰富生活、拓展维度 | 第72页 |
三、表达认同、传递理念 | 第72-73页 |
四、传播文化、传扬观点 | 第73-74页 |
结语 | 第74-75页 |
附录1 黄钧宰简谱 | 第75-79页 |
附录2 《黄钧宰集》缺失的诗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