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理论起点 | 第9-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第2章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碰撞下的新世界构建 | 第16-30页 |
| ·《美国》——艰涩的伪现实主义序曲 | 第16-22页 |
| ·美国形象的表征 | 第16-17页 |
| ·表层的近似与深层的疏离——集体想象物下的悖谬 | 第17-20页 |
| ·语义漂浮的象征符号 | 第20-22页 |
| ·“长城”意象下的中国 | 第22-30页 |
| ·建造时空下的中国形象 | 第22-24页 |
| ·长城建造的目的性阐释 | 第24-25页 |
| ·人类总体精神的解构 | 第25-30页 |
| 第3章 自我阐释的多重话语 | 第30-42页 |
| ·“俄国朋友”——《判决》中的一个谜 | 第30-34页 |
| ·严格等级格局下的人类世界 | 第34-36页 |
| ·浓缩的现世 | 第36-42页 |
| ·里瓦——被抛入的着陆点 | 第36-39页 |
| ·异域世界的生存困惑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8页 |